上元人汤汝亨,就如同当今的柳永一样。他擅长作词,诗赋也写得不错,唯独写文章的时候,总是写不出来。在考试的短暂时间里,他还时常构思小令,等到交卷的时候,满纸都是晦涩难懂的内容,没有一句能让人看得上眼。所以他都三十岁了,还没有考中秀才,每天却还在为童子试忙碌奔波,一点也不为此担忧,朋友们都为他感到惋惜。然而,他的词名在当地很响亮,就连妇女和孩童,都对他的词作赞赏有加,这似乎也算是人生中的一件得意事。
丙寅年,汤汝亨在小考中又落榜了,还失去了妻子,一个人独居,百无聊赖,于是就应丹徒某公的邀请前往。在那里逗留了许多日子,随后便入了当地的户籍,可依旧没能考中,士人们对他更加嘲笑不已。在落魄之后,他的词写得越发精妙。他曾作过一首《临江仙?剪刀》:“买自并州光似雪,殷勤玉手擎将。缕缕丝丝吐吞忙,灯前轻放处,尺寸费思量。慢道春风如汝快,秋来伴尽宵长。银盦影里燕低翔,裁成犹有待,古塞莫飞霜。” 从此,丹徒的男女老少,都对这首词赞不绝口,传诵不停。
有一天,汤汝亨外出郊游,路过当地一位姓孙的乡绅家。孙家是靠近城郭的大户人家,因为某公的缘故,孙家很是尽了地主之谊,汤汝亨在那里逗留到傍晚才离开。孙家有个到了婚嫁年龄的女儿,容貌绝美,尤其喜爱诗词。偶然间得到汤汝亨的词集,便反复吟诵,爱不释手,还时常把一本词集放在绣筐里。她自已所作的诗词,全都依照汤汝亨的韵脚,虽然心里对汤汝亨充满了倾慕,却并不清楚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孙家小姐有个贴身丫鬟叫拾翠,她的容貌和名字都与小姐不相上下。那天,拾翠看到了汤汝亨,见他风度翩翩,气质出众,虽然已经中年,却依旧俊美得如同乘坐羊车的潘安,便私下里把这些告诉了小姐。小姐听后,对汤汝亨思慕不已,竟然因此得了病。小姐的父母得知她的心思后,都嗤笑说:“汤生年纪老大却一事无成,不过是想凭借写曲子出名罢了,怎么能成为我们家的乘龙快婿呢?” 于是急忙为她与豪家商议婚事,还哄骗丫鬟们,让她们告诉小姐说:“那位郎君就是你喜欢的词作者。” 拾翠深知小姐的心思,便如实把汤汝亨的事情告诉了她,小姐的病很快就好了。可后来小姐知道了不是汤汝亨,拾翠自责道:“我耽误了小姐的终身大事,小姐会怎么责怪我呢!我一定要帮她达成心愿,才不会留下遗憾。”
拾翠有外家住在城中,她的舅舅是县里的秀才,因为拾翠的父亲把她卖去做丫鬟,舅舅便与父亲断绝了来往,两家不再互通音信。不过拾翠还记得舅舅家的位置,于是偷了小姐的一卷词,半夜偷偷跑到外家。当时月色昏暗,道路难行,她一路跌跌撞撞地向前走,小脚都磨破了。到了县城,城门还没开,她就躲在草丛里,夜里的露水打湿了她的衣裳,她也顾不上。城门打开后,她进去找到了舅舅家。正好舅母在门口等着买菜的人,拾翠便哭着跪在地上,谎称:“主人行为放荡,想把我纳为小妾。我要是不从,就会被打骂,我怕给外家丢脸,所以才急忙来投奔您。” 说完,她泪流满面,悲痛不已。舅母向来疼爱拾翠,连忙安慰她,也跟着伤心落泪。把她带进屋里后,舅母说:“你父亲简直就是个畜生!害得我家宝贝狼狈成这样,还有什么好说的!” 过了一会儿,舅舅也从外面回来了。拾翠起身拜见,舅舅询问缘由,得知事情的经过后,气愤地说:“你当初只卖了十五贯钱,我虽然家境贫寒,但卖掉两亩田,也能把这件事解决。我怎么忍心看着姐姐的亲生女儿,去给别人做妾呢?” 拾翠又哭着向舅舅道谢。于是舅舅和舅母商量,先向别人借钱,凑够赎身的钱。请孙家的近族去赎回卖身契,并且明确告诉他们:“乡绅和秀才都是一样的,侮辱我的外甥女就如同侮辱我。如果不把卖身契给我,那就只能打官司了。” 那人答应着去了。当时孙家丢失了拾翠,又听说她舅舅是秀才,心里很是担忧。等那人去说了之后,才知道拾翠在外家,于是很高兴地把卖身契给了他,没有丝毫吝啬。然而,对于孙家小姐来说,就好像失去了左膀右臂。
拾翠住在舅母家,换上了贫家女子的装扮。舅母和舅舅为她挑选合适的人家,拾翠私下对舅母说:“我命薄,配不上富贵人家的公子。听说有个叫汤某的人,本是上元人,家境贫寒且丧妻,年纪刚到三十,或许可以和他成婚。” 舅母把拾翠的话告诉了舅舅,舅舅也看不起汤汝亨,只是不好直接拒绝。拾翠便把一卷词交给舅舅说:“拿着这个去拜见汤汝亨,事情肯定能成。” 舅舅还没来得及看,就把词放在书房里出去了。刚出门,就在路上遇到了汤汝亨,两人原本就认识,于是舅舅把他拉回了家。这时拾翠正好在书房,看到有客人来,就像惊弓之鸟一样,匆匆跑开了,也没来得及看清来人就是汤汝亨。舅舅请汤汝亨就座,进去叫人端茶。汤汝亨看到桌上的词集,拿过来翻阅,一打开就是一首《行香子》,恍惚间觉得像是自已写的。词中写道:“窗外风清,窗里烟清,一炉香,暂且消停。闲凭玉案,懒阅金经,看苏家髯,辛家幼,柳家卿。掩卷思生,展卷春生,个中人,忒煞关情。吴头楚尾,徒仰芳名。待坐君床,捧君砚,与君赓。” 汤汝亨吟诵了很久,不停地翻阅着。他发现词集中夸赞自已的内容占了十分之三,和自已唱和的又占了十分之五,其他的内容则寥寥无几。于是他拍案狂呼道:“我的知音竟然在这里啊!” 接着目不转睛,手不停翻,口中吟诵不停。茶端来了,他还在诵读,舅舅便开玩笑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我兄真是得意啊!” 汤汝亨这才惊讶地回过神来,对舅舅说:“我活了三十年,在文字上的知已,实在没有一两个,我那些通俗的作品,附和的人倒是不少,可从来没有像这样爱慕我的。我希望能知道作者的芳名,以便日后报答知已。” 舅舅拿过来一看,随即扔到一边说:“这不过是闺阁中的断篇残稿罢了,兄长何必问呢?” 汤汝亨听了这话很不服气,生气地说:“先不说这份情谊,就看这词的水平,与我不相上下,也算得上是闺阁中的秦少游了。兄长为何如此夸大其词,欺骗我呢?” 舅舅见汤汝亨一副垂涎欲滴的样子,便坐下来告诉他说:“这是我的小外甥女刚开始学写诗词,胡乱写的,我已经多次斥责她了。兄长是大行家,为何如此夸赞她呢?” 汤汝亨听后,惊喜地说:“兄长有这样出色的外甥女,可惜是个女子。要是能有像我这样的人做女婿,不就像魏家的舒一样了吗?” 这话分明是在急切地自荐,舅舅听了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舅舅说:“就算是个男子,也不过和你差不多。而且小女子才十六岁,在客人面前还憨态可掬,活泼好动,还不能操持家务。” 这话表面上是在嘲讽汤汝亨,实际上是在拒绝他。说完,舅舅便岔开话题,不再提及此事。汤汝亨知道自已看到的词就是那位女子所作,心里更加心动,难以自控,于是找了个借口告辞。
第二天,汤汝亨直接请熟人向舅舅求亲。舅舅本来不愿意,但又担心违背拾翠的心意,只好推辞说:“外甥女出身贫寒,我怕日后会有被抛弃的耻辱,所以不敢答应。” 汤汝亨又请某公去说情,这门婚事才算是定下了。过了两个月,汤汝亨就下了聘礼,准备迎亲。婚期定好后,拾翠忽然对舅母说:“以前的主人倒可以不让他们知道,但小姐向来对我很好,听说她也要嫁人了,我何不去看看她呢?” 舅母把这话告诉了舅舅,舅舅不同意,舅母极力争取,舅舅才同意她和舅母一起去。
当时孙家小姐因为所嫁并非所愿,心情抑郁,疾病又复发了,在床上辗转反侧,脸上常常挂着泪痕。豪家也已经下了聘礼,选的日子竟然和汤汝亨的婚期暗中相同。拾翠到了孙家,听说了婚期,心里很高兴。她进去拜见女主人,因为舅舅的缘故,受到了优厚的礼遇。等进入闺房,小姐看到拾翠,先是低头皱眉,娇嗔了许久,才说:“你抛弃我走了,怎么又回来了?” 拾翠连忙谢罪。小姐请舅母坐下,然后问拾翠:“你最近在做什么?” 舅母代她回答说:“最近要嫁人了,针线活也很忙。” 小姐问:“夫家是谁?” 舅母笑着说:“是写曲子的汤相公,哪里值得你过问呢?” 小姐听了,脸色大变,生气地对着墙壁躺下,不再说话。又过了一会儿,舅母要带着拾翠回去,拾翠说:“我和小姐还没说上几句话,应该再留一会儿。等婚期的时候,您再来接我,不就可以好好相处十天了吗?” 舅母答应了,便先回去了。
到了晚上,拾翠请小姐屏退众人,和她私下交谈。拾翠说:“小姐可知道我来的目的?” 小姐听了,神色忧伤。拾翠便叹口气说:“我因为小姐,心都碎了。以前听小姐说起李易安、朱淑真的故事,我常常为之落泪。我私下觉得小姐不是没文化的人,不会随波逐流。因为看到小姐爱慕汤相公,我才极力促成此事,没想到主人竟然把你许配给了豪家。豪家公子本是胸无点墨之人,小姐和他结为夫妻,难道不会步李易安、朱淑真的后尘吗?如今我来献上一条良策,希望小姐能立刻决定。” 小姐听了拾翠的话,心里很是触动,急忙询问是什么计策。拾翠说:“汤相公的落魄和年纪,小姐是知道的。我如今和他结亲,其实都是为了小姐。小姐要是想践行之前的心意,成就一段美好的姻缘,我愿意把这门亲事让给小姐。要是小姐嫌弃他年纪大、家境贫寒,想找个年轻富贵的人家,我明天就回去,自已去嫁给他。还请小姐自已决定,我就不再多说了。” 小姐听到这里,顿时明白了拾翠的心意,感激不已。她不再犹豫,毅然说:“你把这好事让给我,正合我意。不过,那豪家那边怎么办呢?” 拾翠没有回答,小姐也领会了她的意思,知道她是想用自已去替换。但这正是自已所乐意的,所以也没有怀疑,只是问道:“相互替换固然很好,但要怎么做呢?” 拾翠在她耳边低声说了几句,小姐听了,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神色。
从那以后,小姐和拾翠每天都待在闺房里,小姐模仿拾翠的神态举止,拾翠学习小姐的声音语调,没过几天,两人就变得十分相似,熟悉她们的人也一时难以分辨,别人根本猜不透她们的心思。小姐的病好了之后,全家都很高兴。过了十天,舅母来接拾翠,小姐哄骗她说:“拾翠伺候我多年,如今要嫁人了,衣服首饰不能比别人差。我已经帮她做好了,还没完工。等婚期的时候,您傍晚来,人和东西就都可以带走了。” 舅母向来爱占小便宜,听了很高兴,就答应了,然后回去了。舅舅虽然觉得奇怪,但也拿舅母没办法。
到了婚期那天,小姐和拾翠故意很晚才起床。吃完饭,她们把丫鬟仆妇都打发走,坐在一个小阁子里,相对着精心梳妆打扮,都打扮得极为华丽。两人都用垂珠遮住面容,衣服颜色相同,只是鞋子的颜色稍有不同,不是凑近仔细看,很难分辨出来。过了午后,她们才打开房门,这时舅母已经蹒跚着来了。舅母一进闺房就说:“我这老太婆真是糊涂,被你舅舅气死了!你赶紧跟我走吧。” 拾翠让小姐站着,自已坐下,还模仿小姐的声音对舅母说:“你这糊涂老太婆,也太着急了,谁耽误你家小娘子的事了?” 然后看着小姐说:“拾翠可以跟着舅母走了,以后要是想念我,不妨来看看我。” 又指着一个大箱子对舅母说:“把这个送给你外甥,可别嫌弃它少。” 舅母连忙道谢,拾翠让丫鬟抬着箱子,和舅母一起出去了。小姐也跟在后面,头也不回,也不再进去向女主人告辞。舅母雇了轿子来,拾翠上了轿子就走了,大家都对她的冷漠感到惊讶。
拾翠把小姐送走后,仍然关着门独自坐着,不见任何人。没过多久,城市就开始宵禁,城门早早关闭。豪家也住在城外,离孙家只有一水之隔,所以也是等到天黑才来迎亲。吉时快到了,小姐的父母一起来敲门。拾翠料想城门已经关闭,小姐已经无法返回,这才高兴地开门让他们进来。小姐的父母拉着她的手话别,顿时觉得不对劲,十分惊骇。原来之前准备嫁妆的时候,全家忙得不可开交,丫鬟仆妇们也没来得及留意。而且小姐性格执拗,父母向来由着她,所以她关着门独自居住,也没人敢去打扰。等到在灯下面对面,为她系上佩巾的时候,才发现是假冒的,事情就此败露。小姐的父亲大怒,厉声责问。拾翠从容不迫地说出实情,言辞慷慨激昂。还说自已知道有罪,愿意在这里等死,请他们立刻在主人面前杀了自已,以报答小姐的大恩。说完,她从袖子里拿出短刀,就要自刎。小姐的父母都很害怕,急忙阻止她说:“你别这样,让我们好好想想。” 正说着,豪家的人已经到了,一时间箫鼓喧天,门庭若市。孙家夫妇便商量,竟然让拾翠代替小姐嫁过去,以此了结此事,这样虽然女儿换了人,但好歹还是有女儿嫁出去了。于是他们安慰拾翠说:“这贱丫头舍好日子不过,偏要去吃苦,我也不再说什么了。把你当作我的女儿,嫁去他家,千万不要忘了我们老两口,那就万幸了。” 说着,十分凄凉,拾翠也流着泪表示感谢。孙家夫妇严厉告诫丫鬟仆妇,就连亲戚也不让他们知道这件事。拾翠最终拜别小姐的父母,戴上头巾,登上花轿。豪家公子驾车迎亲,把她迎娶回家,最终也没有人知道这是一场假婚。
拾翠容貌美丽,性格又温柔娴静,丈夫和公婆都很疼爱她。孙家夫妇也隐忍不说,对待她就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小姐到了拾翠家,迎亲的彩车早已在门口等候,舅舅来不及分辨,就催促她上车。到了夫家,小姐蒙着红盖头走进家门,汤汝亨之前只见过拾翠一面,根本分辨不出她和小姐。到了晚上,两人互诉衷肠,各自写下新词,都为彼此相遇恨晚。第二天早上起来,两人一起写诗作词,唱和不断,小姐越发庆幸自已找到了如意郎君,也不再思念父母。
婚后第三天,舅舅来探望外甥女,小姐害羞,不肯出来,汤汝亨再三劝说才把她拉出来。等见面的时候,舅舅惊讶地说:“这不是我家的拾翠,还能是谁?” 汤汝亨也很吃惊。小姐便把拾翠的意思说了出来,两人都感叹不已。舅舅回去后,派人去孙家打听,得知拾翠也嫁出去了,于是都把这件事隐瞒起来,不敢宣扬。然而,拾翠担心汤汝亨家境贫寒,小姐可能会不安于室,便假托是以前的丫鬟,派人给他们送去钱财和布帛,还暗中观察。派去的丫鬟回来报告说:“汤娘子和官人就像一对小书生,一起在案前读书,毫无倦意。案头上堆满了纸张,两人一起挥毫泼墨。写完了就吟诵,相对大笑,他们根本不把贫穷放在心上。” 拾翠知道小姐的心意,这才放下心来。
第二年,汤汝亨带着妻子回到了家乡。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制台高公。当时,朝廷正筹备皇帝南巡的事宜,高公便委托汤汝亨创作十种升平乐府,以增添庆典的雅趣。汤汝亨才华横溢,精心构思,圆满完成了任务。高公对他的作品十分满意,不仅赏赐给他千两黄金,还向学政极力推荐,使得汤汝亨得以进入县学读书,从此摆脱了长久以来的困窘。随着汤汝亨境遇的好转,小姐家的生活也逐渐富裕起来。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拾翠的家中却遭遇变故,逐渐衰败。拾翠的丈夫沉迷于淫乐赌博,挥霍光了家中的财产,最后还患上痨病,年纪轻轻就去世了。而拾翠一直没有生育子女,在夫家孤苦无依,无奈之下,只好又回到了孙家。
孙家夫妇思念女儿日甚一日,可之前因为那场换亲的事情,一直无法与女儿相见。如今拾翠回来,他们便请拾翠帮忙牵线搭桥。拾翠也念着小姐的情谊,欣然应允。在拾翠的安排下,孙家夫妇终于和女儿团聚。
小姐与汤汝亨夫妻恩爱,生活幸福。她深知拾翠为自已所做的一切,心中满是感激。于是,她和汤汝亨商量,希望能将拾翠娶进家门,作为妾室,以此报答拾翠促成这段美好姻缘的恩情。汤汝亨也很感激拾翠,便同意了妻子的提议。
后来,小姐为汤汝亨生下了几个孩子,拾翠也生下了一个儿子。一家人的生活虽然平淡,却也充满了温馨。然而,岁月无情,汤汝亨终究还是先一步离开了人世。但小姐和拾翠依然坚强地生活着,她们之间的情谊也越发深厚。我的朋友邵次彭听闻了她们的故事,感慨万分,便撰写了《汤太母合传》,将这段传奇的经历记录下来,流传于世。
外史氏评价说:这件事有三大奇处。汤汝亨不把科举功名放在心上,却唯独钟情于那些风花雪月的词曲创作,甘愿被士人们嘲笑,这是第一奇;孙家小姐不因为富贵荣华而改变自已的心意,宁愿嫁给家境贫寒的汤汝亨,甚至不惜被父母抛弃,这是第二奇;拾翠一心为小姐着想,不仅模仿小姐的才情,还在深夜冒险出逃,费尽心思,用尽智谋,一开始她也没指望事情能成功,可最终却如愿以偿,她的这份忠诚和智慧,与宁武子保卫君主又有什么不同呢?这是第三奇。不过,按照常理来说,可能会有人认为小姐被拾翠算计了。
为什么呢?自已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却让别人去过清苦的日子,这难道是之美的做法吗?但当看到小姐和汤汝亨在一起幸福快乐的样子,又怎么能不感到欣慰,而不再有那些无端的猜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