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巳年,永康七年九月,京城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气息,晋惠帝和贾后在朝堂上做出了一系列的人事任命。他们任命尚书左仆射王戎为司徒,阮瞻为太子舍人,王戎的弟弟王衍为尚书令;乐广为河南尹,胡母辅之为乐安太守,谢鲲为长史,毕卓为工部侍郎。这几个人都因为擅长清谈而声名远扬,贾后正是看中了他们这一点,才委以重任。
说起王戎,字浚冲,是琅琊人。他的父亲王浑,曾任西凉州刺史。王戎自幼就聪慧过人,神采奕奕,目光清澈明亮,长时间视物也不会感到眩晕。裴楷见到他后,称赞道:“王戎的眼睛明亮有神,就像山岩下闪烁的闪电。”王戎六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和一群孩子在道旁玩耍,看到一棵李树上结满了果实,其他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王戎回答说:“这棵树长在道旁,却还能结出这么多李子,这些李子一定是苦的。”孩子们摘下来一尝,果然如此,大家都对王戎的判断感到惊讶。
阮籍向来与王浑交好,那时王戎年仅十五岁,跟随父亲王浑住在官邸。王戎比阮籍小二十岁,但阮籍一见到他,就觉得投缘,与他结交为友。阮籍每次去王浑家,待不了多久就会离开,但见到王戎后,却能与之畅谈许久。之后,阮籍对王浑说:“浚冲的见识和欣赏水平很高,不是你能比的。与你谈论不如与阿戎交谈来得畅快。”等到王浑去世,西凉州过去的属吏送来的赙赠钱帛,总共有数百万之多。王戎却推辞不受,由此在当时声名远扬。
王戎成为三公之一后,却随波逐流,在官场中没有对国家大事起到什么匡正救助的作用。他把事务都委托给下属官员,自已则经常轻松地外出游玩打猎。王戎生性贪婪吝啬,广泛地收敛财物,他的田园和水碓,遍布天下,积累的财宝和钱财,多得无法计算。他常常亲自拿着算筹,日夜不停地计算着财富,总觉得还不够。而且他极为吝啬,对自已也很苛刻,从不注重自身的生活享受,因此天下人都认为他这种贪婪吝啬的毛病已经病入膏肓。王戎家中有品质优良的李子树,常常拿出去售卖,但他担心别人得到李子核后能种出同样的树,于是总是先把李子核钻破,才将李子卖出。因为这些行为,他在人们心中毫无威望可言,凡是他所赏识提拔的人,也都是只看重虚名。
再来说说阮咸的儿子阮瞻,字千里。他生性清静虚无,寡欲少求,内心常常能自得其乐。他读书时不刻意深入钻研,但却能默默地领会书中的要点。阮瞻擅长弹琴,人们听闻他的琴艺高超,很多人都前去求他弹奏一曲。无论对方是贵是贱,是老是少,他都会为其弹奏。阮瞻与司徒王戎是世交,有一次他前来拜访王戎。王戎请他坐下,喝过茶后,便问阮瞻:“圣人重视名教,老庄崇尚自然,他们的宗旨是相同还是不同呢?”阮瞻回答道:“将无同。”王戎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奇,赞叹了很久,随即征召他为掾吏,当时的人都称他为“三语掾”。后来阮瞻担任太子舍人。他不相信阴阳之说,一直坚持无鬼论,没有人能驳倒他,他自认为这个道理足以辨别清楚幽冥和人间的事情。
忽然有一天,有一位客人前来拜访他。互通姓名,寒暄过后,两人开始谈论起名理之学,这位客人很有才华和辩才,与阮瞻交谈了很长时间。接着又谈到了鬼神之事,两人反复辩论,十分激烈。最终客人理屈词穷,脸色一变,说道:“鬼神之事,从古至今,圣贤们都有相关的记载和传说,你为什么偏偏说没有呢?你要是不信,我就是鬼。”说完,这位客人突然变幻了身形,片刻之间就消失不见了。阮瞻顿时沉默不语,神情十分惊恐。一年多以后,阮瞻就去世了,年仅三十岁。
晋惠帝和贾后听说王衍、乐广二人都擅长清谈,他们把心思都放在世事之外,在当时声名远扬。于是征召王衍为尚书令,乐广为河南尹。王衍和乐广二人常常整日谈论,他们对义理的探讨越来越精深,说起话来就像瓶子倒水一样流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因此,朝野上下的人都纷纷羡慕并效仿他们的清谈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