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记载,王衍,字夷甫,是司徒王戎的堂弟。他年少时就才华横溢,容貌俊美,聪慧过人,神态间仿佛有神灵相助,常常将自已比作子贡。他的声名远扬,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王衍尤其擅长谈论玄妙的道理,平日里总是以谈论老子和庄子的学说为乐事。他每次手持玉柄麈尾,那玉柄的颜色与他的手几乎一样白皙。在阐述义理的时候,如果发现有不妥之处,他会立刻进行更改,所以世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口中雌黄”。在朝野上下,大家都一致认为他是一世的楷模,犹如龙门一般,是众人敬仰的对象。那些后起之秀,没有不仰慕他的才华和声名的。
乐广,字彦辅,是南阳人。他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后来侨居在山阳,一直过着清寒朴素的生活,当时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然而,乐广却特别善于谈论,每次他都能用简洁的语言剖析事理,让人从心底里感到信服。对于自已不了解的事情,他总是保持沉默。乐广在评价他人时,必定会先称赞对方的长处,这样一来,对方的短处也就不言而喻了。当初,卫瓘见到乐广后,对他的才华惊叹不已,说道:“自从过去那些贤能的人离世之后,我常常担心精妙的言论将会断绝,如今竟然能从你这里再次听到如此高深的见解。”于是,卫瓘让自已的儿子们去拜访乐广,还说:“这个人就像一面水镜,见到他就仿佛能看到晶莹剔透的光芒,如同拨开云雾见到青天一样。”当时,王衍自认为自已与人交谈已经十分简洁了,但等到见到乐广之后,便觉得自已之前的言辞太过繁琐。乐广受到有识之士的叹服和羡慕竟到了这样的程度。
乐广善于言辞,却不擅长写文章。当他河南尹的任期已满,想要写表章辞让这个职位时,却写不出来,于是请潘岳代笔。潘岳说:“必须先了解你的想法,才能写出合适的文章。”于是乐广便口述了二百句表达自已志向的话语,潘岳根据他的意思,很快就写出了一篇精彩的文章。当时的人都说:“如果乐广不借助潘岳的文笔,潘岳不领会乐广的意思,就无法成就这篇优美的文章。”
乐广先前赴任河南尹时,有一位亲近的客人前来拜访,离开后很久都没有再来。一年多之后,这位客人才再次到来。乐广问他原因,客人回答说:“去年在您的座位上承蒙赐酒,我正准备饮用,却看见酒杯中有一条蛇,心里非常厌恶,勉强喝下去之后就生病了,所以这么长时间没有来向您请教。”当时,河南官府大厅的墙壁上,画着用角装饰的漆画,形状像蛇。乐广心想,客人杯中看到的蛇可能就是角的影子。于是,他又在原来的地方摆上酒,再次请客人来。他问客人:“酒杯中还能看到什么东西吗?”客人回答说:“看到的蛇和上次一样。”乐广便告诉客人:“那蛇并不是真的,而是角的影子。”说着,他指给客人看,客人恍然大悟,多年的重病也立刻痊愈了。乐广的明辨事理竟到了如此程度。
乐广与王衍齐名,所以天下人谈论起风流人物时,都把王衍和乐广视为首要人物。在那个时候,乐广与王澄、阮咸、阮修、胡母辅之、谢鲲、王尼、毕卓等人,都以行为狂放、豁达不羁而闻名。
史书上还记载着王澄,字平子。他生来就机警聪慧,虽然还不会说话,但看到别人的举动,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等到长大之后,他的勇力无人能及。王澄与王敦、谢鲲、庾恺、阮修关系最为要好,他们被称为“四友”。后来,王澄担任了荆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