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妃王氏,字惠风,是太尉王衍的女儿,她生性贞洁温婉,志向高洁且有操守。当太子司马遹被废黜之时,王衍向朝廷上表请求让女儿与太子离婚,他没有将此事告知女儿,只是命令她不要再跟随太子前往金墉城,而是另行改嫁豪门贵族。
惠风听闻父亲的决定后,义正言辞地说道:“对于普通百姓家的女子来说,再嫁这种事,有志气的女子都不会去做,更何况我是台阁大臣的女儿,又是皇储的妃子。如果我这么做了,必定会被天下人所不齿,还会破坏人伦纲常,做出忍心害理的事情,最终只会招来万代人的笑骂。”说罢,她毅然决然地吩咐车驾,与太子一同前往金墉城,这其中的坚定与决绝,旁人难以体会。
史书上记载着阎缵的事迹,阎缵,字缵伯,是巴西人。他广泛阅读古代典籍,始终坚守高雅的气节。阎缵的父亲早早就离世了,继母对他也不慈爱,但他却更加恭谨地侍奉继母,他的孝行在乡里间被众人称赞。国子祭酒邹湛认为他才华出众,便举荐他担任秘书监一职,然而他却没有赴任。
当阎缵听闻皇太子被贾后废黜的消息后,心中悲愤难平。他让家人抬着棺材前往朝廷,上书为太子申冤。晋惠帝上朝时,阎缵亲自来到御榻前,将写好的奏书呈上。惠帝接过奏书,仔细阅览,只见上面写道:
“臣阎缵思量,前太子司马遹,虽出生于圣明的父亲身边,却落得如此下场,这是因为他在深宫中长大,沉迷于富贵之中,先帝对他宠爱有加,父母也对他娇惯放纵。每次挑选太子的师傅,下至东宫的群吏,大多选取那些富贵奢华、钟鸣鼎食之家的人,很少有出身寒门、品德高尚的儒士,像卫绾、周文、石奋、疏广那样的人几乎没有。太子的洗马舍人,也没有像汲黯那样刚正不阿的人。这就导致太子没有学到侍奉父亲、君主的道理,所以才会失败。臣本出身寒门,没有能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也没有在东宫任职,对太子没有私情。想起从前楚国的一位劝谏她的君主说‘有龙无尾’,意思是君主年已四十,却还没有太子。臣如今在陛下身边任职,虽然未能与陛下亲近,但心情如同宦官对君主的忠诚一样,满怀赤诚之心,这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大计。臣甘愿以死献忠,哪怕等待我的是刑罚诛杀。”
永康元年,惠帝看完阎缵的奏书后,不禁流下了眼泪。然而,他畏惧贾后的权势,最终还是没有采纳阎缵的建议,只是让阎缵暂时回去。阎缵痛哭着走出朝堂,在场的群臣看到这一幕,无不感慨叹息。
太子被废黜后,众人心中都充满了愤怒。卫瓘督司马雅曾经在东宫任职,他与殿中郎士猗等人商议,想要谋划废除贾后,恢复太子的地位。士猗对司马雅说:“如果要实施这个计划,必须与当权者结交,这样才是可行之计,否则一旦事情败露,我们不仅自身难保,还会连累家族。”司马雅回应道:“右将军赵王司马伦手握兵权,他生性贪婪,我们可以借助他的力量来成就此事。他的府中有一个受宠的人,名叫孙秀,我们可以去说服他,这件事必定能够成功。”士猗说:“既然如此,我马上就去劝说他。”
于是,士猗前往拜见孙秀,对他说道:“如今国家没有嫡子继承皇位,社稷即将面临危险。我早就听闻您与赵王在宫中侍奉贾后,太子被废黜一事,您和赵王想必事先都有所知晓。现在大臣们准备采取行动,一旦事情败露,灾祸必然会波及到你们。你们何不和赵王先谋划一番,主动参与此事呢?”孙秀听后,说道:“您说得有道理。等我见到赵王,会将您的话详细告知他。”
随后,孙秀回到赵王的府邸,把士猗的话原原本本地向赵王司马伦讲述了一遍。赵王司马伦听后,心中大喜,说道:“这正合我意。”他立刻派人请来通事令史张林到府中,与他商议让他作为内应的事情。张林答应了下来。
约定的行动日期即将到来,孙秀却突然出面阻止,说道:“先暂缓行动。我私下里觉得太子聪明且刚猛,如果他回到东宫,必定不会受制于人。明公您与贾后一党关系密切,如今虽然能够建立大功,但太子一定会认为您是在利用这个机会免除自已的罪责,他内心不会对您感恩戴德。不如延缓行动的日期。贾后必定会加害太子,到那时我们再废除贾后,为太子报仇,这样不仅能够免除灾祸,还能大大彰显我们的忠诚。”赵王司马伦觉得孙秀说得很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建议。
于是,孙秀派人施展反间计,散布谣言说殿中的人想要废除贾后,迎接太子回宫。贾后听闻这个消息后,惊恐万分,害怕太子真的会被恢复地位。她先派人将司马遹转移到许昌,更加严密地幽禁起来,又伪造诏书,让黄门孙虑与太医令程据配制毒药,去谋害太子。
孙虑奉贾后的假诏书来到许昌,对太子说:“如今圣上有诏命要赐死殿下,我不敢用刀杀您,特地准备了药酒,请殿下自行了断。”说完,他将药捣碎,放入酒中,递给太子,让太子饮用。太子不肯喝,转身跑到厕所,孙虑见状,拿起舂药的杵锥,残忍地将太子杀害。就这样,太子被弑杀,天下人得知此事后,都为太子感到冤屈。从这以后,贾后更加肆无忌惮地专政,朝廷陷入了更深的黑暗之中。
三月,尉氏这个地方下起了“血雨”,南方出现了妖星,太白星在白天显现,中台星也折断了。当时,张华的小儿子张韪劝说张华:“天道已经显示出了变化,大乱即将来临。父亲您应该尽早退位,以免遭受祸患。”张华却说道:“天道幽深遥远,哪里能完全应验呢?不如静静地等待事情的发展。”因此,他没有听从儿子的劝告。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下,张华固执地坚守着自已的选择,而朝廷的命运,也在这微妙的平衡中逐渐走向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