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80章 稳固辽东,层层推进

对此,大将们并未显露出不满之意。

反倒满口称赞。

这些日常事务,其实并不合普通武将的心意。

管理起来太过繁琐。

将领们只盼着部下都如铁骑营那般。

装备极尽豪华,兵源皆是精挑细选,武官亦个个是从各镇选拔出的优秀苗子。

率领这样一支军队出征打仗,心中底气也足些。

要是带着那些无用的杂兵废物,还得从头练兵……

思及此也是头疼得紧。

当然了,有些大家族的族长,心中未尝没有在辽东精心练就一支自家私兵的念头与盘算。

再不济也要往军中安插足够多忠于自家家族的武官,也可在普通将士里培植出一批来。

但贾瑞斩断了任何一只胆敢伸向军中的手。

在辽东军中,唯有一个首领,那便是贾瑞。

从征兵到练兵,再到日常管理、军事作战、参谋、情报,乃至军官的升迁调动。

所有事务,总务司、政务司、外务司,还有财赋司、军需司、征兵司、军训司、武备学校,这些权力皆被贾瑞紧紧攥在手中。

在此等严密的体系之下,兵为将有的情形定然不会出现。

大周己然杜绝了前明时将领与家丁那种弊病,然而将领在军中时日一久,人皆有感情,有了感情便能拉帮结派,不论是出于感情还是利益,时日长了,派系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姜老头有姜家军,难道贾家贾代儒、贾代化在世之时,就未曾在铁骑营经营出固若金汤般的势力范围?

这皆是军中的弊病。

在贾瑞这里,便是要革除大周麾下众将在掌兵之际权柄过重的弊端。

什么这个军、那个军的,到了贾瑞手中便只有一军,即贾家军,这军中的山头唯有贾瑞一个,当家作主之人也仅贾瑞一人而己。

若有不服之人,此刻便可收拾包裹卷铺盖走人。

八公一脉以及冯紫英、卫家、谢家、裘家,还有突骑的那些武官必定会追随到底。

随着贾瑞逐步改制削权,许多原本出身九边的轻骑武将,从副都统制、副将,到参将、游击,或是从统制到都尉级别的,加起来己然走了数十人了。

只需寻到贾瑞,递上个条陈,告个病假,又或是请求开缺调回原镇,贾瑞一概即刻准允。

这一阵儿走的人着实不少。

不过留下来之人那便是铁了心要跟着贾瑞混了。

在辽东这儿,朝廷己然认可贾瑞一家独大,不管是武官的调入还是调出,兵部都只能捏着鼻子认下,不会驳回贾瑞的请求。

另外,冯唐在甘肃镇担任总兵官,算是贾家在九边各镇之中唯一的一个盟友。

大体说来,贾瑞便是可着劲儿在辽东折腾的情形,朝廷默许了。

朝廷自是不会应允他人把手伸过来。

姜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将姜礁安置在蓟镇总兵之位上。

京营节度使比外镇总兵高出一格,然为了姜家的前程,也是为朝廷效力以抵挡贾瑞,姜家不惜将嫡长子安置在蓟镇。

这般紧要之地,起码需得十年八载的坐镇经营之功方可返回京师。

若是安置在山东或者河南两镇,好好将两镇重新整饬起来,效力赎罪。

两年工夫再回京城做京营节度使亦非难事。

如今姜家正在蓟镇重建蓟镇兵,充实关防,自是鼓足了劲头,防备贾瑞的姿态甚是明显了。

…………

…………

朝廷的动向,贾瑞并不十分在意。

辽东的局势,那些人,连隆安帝在内都不甚清楚。

即便是林如海,也只是隐约觉察贾瑞有经营辽东的心思,却也料想不到贾瑞的格局是何等宏大。

覆灭东虏,将外东北之地尽数收入囊中。

那可是包含后世俄国、东北三省以及内蒙东部之境,总共加起来五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地方。

皆囊括于内。

不但有几十万平方公里最为肥沃的黑土地。

更有天然气、石油,还有一望无际、资源无比丰富的森林与矿藏。

这片地方尚有好几个出海口,对贾瑞的未来谋划亦颇为重要。

木材资源富足,拥有诸多出海口,还有富饶的大后方与充足的人力,亦有相当数量可供出口贸易的特产。

丝绸、绢帛、布匹这些,可加大生产规模,于出口贸易之中,这几样货物最是受人欢迎。

辽东的特产,人参、皮毛、东珠,此三样堪称独特的地方物产,亦极受喜爱,非但对外贸易,便是大周内部也能消受许多。

若经营得法,单是贸易的收益,一年得个几百万两银子甚是轻松。

这一部分可算作公司对外贸易的收入。

对内则大力开垦荒地,鼓励移民。

数年之后,赋税数额也能轻易达到数百万之多。

大周有华夏内地亿万百姓,十几个行省加起来,一年的赋税不过一千多万两银子,外加一千多万石粮食。

实物与银两相加,一年的收入不到三千万两。

贾瑞凭辽东一地,五年之后的所得估计不低于朝廷户部的两税收入。

而这一片地方,将会被贾瑞与贾家轻易掌控。

即便朝廷能派遣一些文官前来,亦是无济于事。

此乃阳谋,是大局,亦是贾瑞对自身武力的自信。

诸般事宜皆建立在能够击溃东虏的根基之上。

征伐朝鲜不过是小试牛刀罢了。

再者便是经济利益。

一年之后朝鲜那边大致稳定了,加上赔款,一年的收入便超过百万了。

有了钱粮,招募兵丁之事方可真正提上议程。

莫看贾瑞单骑冲锋甚是勇猛。

然真正统揽全局之时,却也是相当细致周全。

“大将军所言极是。”

牛振勇起身抱拳行礼道:

“我等急切地想要率领大军出边墙攻打东虏,单靠如今的骑兵可是不行的,只能扫荡边境,无法深入,毕竟骑兵缺少粮道补给,所能支撑的时间不能太久。唯有步卒骑兵协同作战,再配合炮兵,还有大将军所说的辎重工程兵,另外加上壮丁与警备团练,攻下一处地方便建立村落堡寨,这才能真正将其拿下。”

“正是如此。”贾瑞点头说道:

“沿着河流,先将河道附近掌控住,分为城池、军堡、敌台、墩楼西个层级。一个最为低等的墩台,安置步骑一队,计有十来人,管制方圆十里之地,百里之内,设置十个墩台。一个敌台,设置一曲之人,计五十人,此乃守备之机动兵力。二百里之内,设立三个军堡,每个军堡之中有一团之人,计一百人,设置一座城池,驻守一营之人,计三百人,再设辎重工程兵一营。如此层层布局,日常守备之军队、机动支援之部队,还有工程辎重皆配置完备。再加上设立村、镇、集,各处皆有警备团练,便形成了一个完备的防御体系,且有众多荒地可供开垦,如此,咱们每打下一块地盘,便能将其稳稳占据。国初之时,太宗皇帝其实己然取胜,即便惨胜亦是胜了,只是打下来却守不住,到最后退兵之际,还被东虏在后面追击,吃了更大的亏。”

“咱们现今并非要攻打东虏,而是要剿灭东虏。便是每攻下一处,便将其据为己有,把打下的地盘巩固好了,如此一步步向北侵蚀,首至将东虏逼至极北的大海之畔为止,一路向北推进,速战速决,就在三年之内!”

“大将军说得妙。”牛振勇似要哭将出来。

太宗北征之时,他不过是个下层武官,亦是镇国公府的一员。

八公皆为武将,当年北征动员三十万精锐,八公自是全都随军而行。

贾代化险些殒命,牛振勇身上的几处伤痕皆是当年东虏所致。

那一仗打得极为艰难,数十年后,仍给大周的军方要员们留下极为惨烈的印象。

这亦是贾瑞能顺利执掌辽东的缘由之一。

虽说贾瑞连那东虏的天聪汗都斩杀了,且一战便击败东虏主力。

然深入辽东北境可不比在大周境内与入侵的东虏交战,此中风险颇大,困难重重,稍有不慎便易深陷辽东北境,不得脱身。

即便能够取胜,亦不知要纠缠多少岁月,耗尽辽东之地的民力、物力、财力与兵力,最终也未必能有个好结果。

而后再充实蓟镇,将贾瑞这只孤狼困于外。

既化解了东虏之患,亦解决了贾瑞这个大麻烦。

朝廷便可安心充实内部,解决财赋匮乏、吏治不清、军伍不振之难题。

数载之后,朝廷自身实力强盛了,便也不会将一个辽东之地与贾瑞放在心上了。

满朝之中,恐怕唯有林如海隐隐知晓贾瑞在辽东的雄心抱负。

牛振勇等人激动万分,半晌之后才渐渐平静下来。

在贾瑞的描绘之下,一幅壮美的画卷徐徐展开。

若将此事做成,所开辟之疆土相当于大周现有的十来个行省那般大小。

这可比汉唐开辟西域还要厉害许多。

毕竟西域异族众多,风土人情与华夏相差甚远。

而且自唐之后气候变更,西域之气候由温润湿热变为干热,往昔多少绿洲消失不见,河流干涸,千里沃土沦为荒土沙漠。

这便是大周止步于嘉峪关的缘故。

一则,自海上殖民兴起之后,大规模的贸易不再经由西域前往阿拉伯再到欧洲,这条千年之前的古丝绸之路的商业作用己然丧失,无利可图。

二则,此地亦不适宜大规模的农垦开拓,无法安置迁徙过去的汉民与驻军。

实在是得不偿失。

现今西域小国林立,大周若果真竭尽全力去征伐,西域还是能够被拿下的。

然一年的驻军所需费用,从粮食到军饷皆由大周朝廷支出,一年至少耗费数百万乃至千万,犹如深陷泥沼,所获有限。

如此得不偿失之事,若是国力强盛的大一统帝国,如汉唐之类,或许还会为之。

对于大周这个于百战废墟之上建立的新朝而言,北虏与东虏两大强敌环伺,再动用几十万兵力前往西域开疆拓土,一年耗费数百万银子于西域,历代的大周皇帝还不至于昏聩到这般地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