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嬴政面前,站着的正是当今儒家掌门人。儒家作为诸子百家之一,以其深远的影响力名列前茅,尤其对大汉帝国后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儒家的开山祖师孔子精通六艺,并提出仁爱为本的统治思想。
门生多达三千人,受到天下人的敬仰。自孔子被称为“圣者”以来,儒家己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其间不断壮大。从孟子开始,有武艺高强的儒者被称为“儒侠”。尽管儒、墨两家都有济世救民的理想,但在观念与行为上却有所不同。
儒家强调天命和礼乐,而墨家则主张非命非乐。墨家曾撰文批评儒家学说,致使两派关系恶化。儒家势力最鼎盛的地方是齐鲁一带和繁华的城市桑海。张良曾经也是一名儒家学者。“如果你想离开,现在就是最佳时机,我可以立即带你走。
”儒家掌门人沉声道,“目前秦朝的注意力并不在我们这里,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不,我不想离开,我反而想举荐你去‘文道书院’任教。”张良摇了摇头拒绝,“我们一起为天下苍生的幸福而努力吧!”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张良明确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并不贪图富贵功名,只愿尽职尽责地工作,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希望有一天能达到嬴政所说的那种理想境界——天下人人安居乐业,各有所需,各有所依。“我没疯,现在非常清醒。”张良的眼神闪着坚定的光芒,“当我放下复仇后,终于明确了我的目标。”如今张良的心灵仿佛经历了质的升华。如果这个时代有精神力修行的方法,相信凭他的状态,突破至顶级谋士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加入秦帝国对儒家而言有很大好处。扩大儒家的影响,获得官方的认可及更多话语权。”张良认真地说:“‘文道书院’刚刚设立,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在他看来,韩尚未灭之时他在儒家学府学艺期间,一首非常重视师门。
现时的他己经有谋圣初具雏形的风采,能够更长远地考虑儒家未来的出路。“如果此刻错过加入文道书院的机会,未来恐怕连参与资格都没有。”“可是……”儒家掌门人皱起眉头,“作为齐国人,对秦国的成见尚存,很难接受突然就加入。
”“请再三考虑,错过了这次腾飞的机会,”张良真诚地说,“未来儒家将沦为二流,甚至被其他如墨、医、法家超越。终究只会被历史埋没。”伴随着文道书院的兴起以及地方学馆的普及,正统学说必将更加兴盛。反之,反抗的大义之言最终会消失在时光长河之中。
现在,张良意识到,唯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让儒家在未来占据重要的位置。8并不代表未来的保障依然稳固。如果不能紧跟时代的脚步,认为大秦帝国将无力撼动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在大秦帝国的强大势力下,任何学说皆显得渺小脆弱,哪怕是诸子百家联合起来,也不过造成些许波澜,却不会构成根本威胁。
儒家掌门人默然片刻,而后缓缓说道:“即使了解这种情形,并且有意放下往日的仇恨,我亦绝不会加入大秦帝国。”“可是——”张良试图开口,但话未说完便被打断。实际上,即便是那位儒家掌门人,也因秦始皇嬴政的伟大理想感到内心有所动摇。
他那平和外表下的确有那么一丝心动,被那份宏伟愿景与温情感召,仿佛火焰般的吸引力牵引着他如飞蛾扑火一般迈向大秦帝国。然而,他知道得很清楚:凭借一个宏愿征服六国旧贵族是不切实际的。尽管嬴政的理想美好而,掌门不愿为这难以实现的梦想搭上性命。
随着思考深入,他意识到自己也许会陷入无尽的幻想里,难以自拔。幼有所教,老有所养,这是圣人的治世之道。然而,儒家掌门并不认为秦始皇能称得上圣人。“我承认,嬴政极具天赋,更受仙人的保护。
”他说道。“但仙人们与嬴政的生命都是有限度的,嬴政也有终了之日,而仙人不可能永久护佑大秦。” “数百年间王朝始终交替变换,但世家却是历久弥新、屹立不倒。”在当前这个时代,嬴政与仙人尚可遏制他们气势;但在下一代继承者继位之时,这样的优势是否依旧?
普及知识予普通民众的行为就如同对六国世袭贵族的挑战!待到大秦王朝崩溃瓦解那一天,“文道书院”所倡导的各种学说也将面临逐一清算的命运。”摇头以示否定,掌门继续说道:他的能力不可小觑,然而时代局限使得他认为不论何种力量都无法摧毁或改变世家的统治地位。
张良听了掌门人的话,心中暗叹。他深知掌门人的顾虑并非毫无道理,可他也明白若不抓住眼前的机会,儒家的前景堪忧。
“掌门,我明白您的担忧,但我观嬴政此人,虽非圣人,却有着非凡的魄力。他在位一日,便会全力推行他的理念。文道书院在他的支持下定能蓬勃发展。即便日后朝代更替,只要儒家能在此刻扎根其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世之人也必不会忽视儒家的贡献。”掌门微微动容,沉思良久。“子房,你的话确有几分道理,可这风险实在太大。
一旦失败,儒家千年传承毁于一旦。”不冒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如今百家争鸣,若儒家裹足不前,只会被淘汰。”掌门抬头望向远方,目光中满是挣扎。许久之后,他长叹一声:“子房,你既如此坚持,那我且信你一回。只是这一步踏出,便再无回头之路。”
张良面露喜色,“掌门放心,子房定不负所托。”就这样,儒家在张良的劝说下,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张良带着儒家掌门人来到嬴政面前。嬴政龙颜大悦,当即表示欢迎儒家入驻文道书院。在他看来,儒家的加入如同给大秦的文化大厦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