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一难得的机会摆在他们眼前,谁能不动心?何况平民子弟若有天赋,进入文道书院顺利毕业即可跳过公士、上造、簪袅等级,首接成为“不更”。不只是普通百姓沸腾不己,围观这场盛大决策的诸子百家也开始了激烈讨论。“暴秦竟要传授知识给平民!”“你说啥!我们农家本就是平民出身,看不起平民吗?信不信我揍你一顿?”“咳咳,误会,这是个误会。”“你们要去文道书院担任教授吗?
”“但之前我们都与暴秦作对,不会是投笔自囚吧?”“我觉得始皇帝胸怀广阔,更有仙人庇佑,反对他并不明智,我想去试试。”“医家传扬医术利在救人无数,何乐而不为。”“一医师每日只治百人,万医师一日救治百万之众,名垂千古的好事不容错过。”“况且祖师爷都在英灵殿庇护大秦了,为何我们不去追随呢?”“毕竟,大家都是周朝遗民嘛。
”“我才不管,绝不向暴秦屈服!”于是,诸子百家内部产生了严重分歧。有些人不愿放弃六国之民的身份对 ** 秦到底;另一些人觉得过往恩怨可以放下,这也是名垂青史、造福天下的大好时机,值得尝试。双方争论愈发白热化,几近动手。若非掌门人们及时干预,恐怕早己引起大秦士卒注意。“嬴政真疯了!竟敢破坏我们的知识垄断!”项梁语气阴沉地说道。掌握知识本是贵族安身立命之本。
虽说勋贵或许无所谓,但这确实触动了旧贵族底线。除了少数开明者,多数旧贵族可能因大秦新政而与朝廷矛盾加深,变得势同水火无法调和。然而这对大秦帝国的统治确是一件有利的事。这也能够促进民众的发展,使他们有机会获取知识。然而,这一举措却彻底触动了六国旧贵族的利益。
即便如此,嬴政对此并不在意,因为他本就没有打算拉拢这些旧势力,甚至还计划着找个机会清除这帮人。作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他根本不会把普通人的怨恨放在心上;谁敢跳出来反对,他就毫不留情地将其压制下去。项梁不曾预料到的是,嬴政不仅决心设立文道书院,更准备将此事彻底推行下去。他无意让子孙后代被贵族和世家的势力所束缚。
要选拔人才,就非要从贵族和世家子弟中选吗?寡人自己培养的不好吗?“文道书院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寡人还会在各个郡县乃至乡村开设更多的书院,逐步选出有潜力的年轻人。”“郡学毕业生将被赐予第 ** 爵位‘簪袅’,县学毕业生将获第二级爵位‘上造’,乡学前几名会获得第一级公士爵位。”“终有一天,我会让天下的子民都享有读书的机会。
”这个理念最初由李霄寒提出,而嬴政则做了更深入的思考。尽管嬴政展现了非凡的视野和决断,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李霄寒的优势:他站在五千年华夏历史的高度来看问题,因此显得无所不知。让每个人都享有教育的机会是一项伟大的愿景,但实现起来极为困难,就连现代中国也只是勉强普及。
更何况现在的秦朝呢?不过,为了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嬴政将继续努力。服用了“长生丹(初级)”后,他多获得了百年的生命,有的是时间挥霍!甚至两百年、三百年,他也愿意去等!更重要的是,每次征服一个新地方后,必须派遣官员管理,不能只靠军队驻扎而忽略内政管理。
所以现在就开始大量培养基层官员是件非常重要的事!当听到嬴政豪言壮语时,连李霄寒也有些吃惊。这样宏大的教育工程可不是几亿钱半钱能搞定的,几十亿可能也只是微不足道的投资。即便有盐税这一巨大收入源,这样的支出仍然是沉重的负担。
然而,嬴政早有筹谋。他深知,教育的投入虽大,但其回报却是无穷无尽的。于是,他决定将一部分盐税专门划拨为教育基金,确保文道书院及各郡县书院的稳定运行。同时,他还下令各地富商巨贾捐赠资财,以资助教育事业,对于那些慷慨解囊者,朝廷将赐予其相应的荣誉与特权。
在李霄寒的建议下,嬴政还推行了一系列教育创新举措。他设立奖学金制度,奖励那些学业优异、品德兼优的学生;同时,他还鼓励书院之间进行学术交流与竞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造力。
随着文道书院及各郡县书院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平民子弟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中的佼佼者,不仅有机会步入仕途,更成为了推动秦朝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旧贵族,也逐渐感受到了来自平民阶层的挑战与压力。
嬴政深知,教育的变革并非一蹴而就。但他坚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推行下去,终有一天,秦朝将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人享有教育机会的伟大国度。而他,也将作为这一伟大变革的缔造者,被后世永远铭记。
嬴政开始着手制定一系列详细的教育政策。他下令在各地广设学塾,不仅教授儒家经典,还引入了法家、墨家等多学派的思想,鼓励学子们自由探讨,以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确保教育的公平性,他规定无论贫富贵贱,只要通过一定的考核,便可进入学塾学习。
此外,嬴政还派遣了一批批学识渊博的学者前往偏远地区,他们不仅传授知识,还帮助当地人改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教育的变革真正深入人心。随着时间的推移,秦朝的百姓们逐渐感受到了教育带来的好处,他们开始更加积极地支持这一政策。
在嬴政的不懈努力下,秦朝的教育体系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百姓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还在各个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嬴政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欣慰与自豪,他知道,自己正引领着秦朝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