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仲赶忙问道:“马登现在房州,一心保护着庐陵王,不知足下究竟是何人?”薛刚笑着说:“先别着急,稍等一会儿你自然就知道了。”说完,他便设下酒席,热情款待鲁仲。鲁仲心里一直充满了疑惑,猜了半天,突然灵光一闪,举起酒杯问道:“足下莫非就是两辽王的儿子,三爵主薛刚?”徐美祖在一旁笑着说:“大夫,您猜对了。”鲁仲惊讶地说:“原来真的是三爵主,真是失敬了!”
薛刚认真地说:“大夫,您今日来到这里,可真是上天安排的缘分。我有一件事想拜托您:等您到了太原,再回到房州见到庐陵王时,请替我转达一件事。如果庐陵王肯赦免我那罪该万死的过错,我愿意立刻召集人马,全力辅佐他复兴大唐天下。”鲁仲连忙说道:“要说庐陵王,那可是一位仁德之君,他根本不会追究您的罪过。相反,他常常为您家遭受的杀戮而叹息感伤,心里一直盼着您能辅佐他实现中兴大业。爵主您如今既然有这样的想法,就包在我鲁仲身上,我回去后一定如实奏知主公,他肯定会马上派人来召您的。”
薛刚却摇了摇头,说道:“大夫,您回去奏明的时候,只要让庐陵王赦免我的罪就行,我会自已前往房州朝见他。要是派人来召我,万一被武后知道了,不仅我薛刚性命难保,还会连累庐陵王。”鲁仲听了,点头表示赞同:“爵主所言极是。”
第二天,鲁仲向薛刚拜别,准备启程。薛刚让人先把装载礼物的车子送下山去,又拿出二百两白金送给鲁仲,还亲自把他送到山下,这才依依拜别。
鲁仲一路直奔太原。一天,他来到太原府,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屈浮鲁的家,便递上了自已的名帖。屈浮鲁热情地将他迎到厅堂,相互行礼之后,随从们把礼物呈上。屈浮鲁见状,连忙问道:“鲁大夫从何处而来?送这些礼物是为何事?”鲁仲恭敬地说:“在下是房州庐陵王麾下的上大夫,我家小主听闻先生大名,特意准备了这些礼物,派我前来聘请先生前往房州,共图大事。这里有小主的诏书。”屈浮鲁赶忙吩咐摆上香案,然后跪地磕头,高呼万岁,接着打开诏书宣读,谢过恩后,收下了礼物,并设宴款待鲁仲。
第二天,屈浮鲁收拾好行李,和鲁仲一起朝着房州出发。
过了些日子,他们终于来到房州。鲁仲先进入王府,向庐陵王奏明了情况。庐陵王随即下旨召见屈浮鲁。屈浮鲁进入银安殿,跪地磕头,山呼万岁,朝见庐陵王。庐陵王以半礼回应,赐他坐下,然后说道:“我早就仰慕先生的大才,如今先生不嫌弃我,欣然前来,我复兴大唐的大事就全指望先生了,希望先生不要推辞。”屈浮鲁谦逊地说:“我不过是个山野之人,没什么才德,承蒙千岁信任,委以重任,我怎敢不尽心竭力呢?不知千岁所说的大事是什么,还请明示。”
庐陵王挥了挥手,让左右的人退下,只留下鲁仲和马登,然后说道:“大唐不幸,母后独揽大权,迁移了唐朝的七庙,大肆杀戮宗室成员,国家大权都落入了武氏家族手中,眼看国家就要改姓了。我想要复兴大唐天下,重整社稷,还望先生能为我出谋划策。”屈浮鲁沉思片刻后说:“千岁您被贬到这里,势力单薄,想要实现中兴,确实困难重重。不过,我只能为千岁出谋划策,至于战场上的交锋对决,必须得有一个人相助,才能成就大事。只是这个人犯有万死不赦的大罪,一直不敢出头来保驾。”
庐陵王坚定地说:“天下大事为重,就算有再大的罪过,也应当赦免。先生您所推荐的人是谁呢?”屈浮鲁回答道:“就是两辽王的第三子薛刚。”庐陵王感慨地说:“先生不说,我还真难以开口。薛刚当年踢死皇子,其实是在人群中被挤倒,不小心误踏致死的,他怎么敢故意踢死太子呢?再说父皇驾崩,那也是命中注定。母后却无缘无故将他一家杀尽,我心里实在不忍,早就有赦免他的想法。只是不知道他如今在哪里,他又怎么会知道我有赦免他的心意呢?”
鲁仲连忙说道:“那薛刚如今在黄草山,和吴奇、马赞一起落草为寇。”庐陵王好奇地问:“大夫,您是怎么知道的?”鲁仲便把自已奉命去聘请屈浮鲁,途中被薛刚等人劫持,以及与薛刚交谈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庐陵王听后,又问道:“他既然说不让派人去召他,那他怎么会知道我赦免了他,又怎敢来朝见我呢?”
屈浮鲁微微一笑,说道:“这并不难。千岁可以在教场中搭建一座擂台,让我去打一百天的擂台。同时传谕湖广十五府的百姓,只要有人来打擂,获胜者就赏赐千金,还封为御营都教师。这道旨意一传开,保证薛刚肯定会来。我趁此机会,既可以告知薛刚千岁赦免他的意思,又可以挑选优秀的武将,为保驾中兴做准备,这可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之后再让薛刚回到山上,召集人马,准备起义。”庐陵王听了,觉得这个办法很好,便采纳了屈浮鲁的建议,当即封他为都教师。随后,一方面传谕湖广十五府,另一方面传旨让教场搭建擂台。这道旨意一传开,大家都跃跃欲试,想要来打擂台。后续会发生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