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卷八之徐之璧

明朝末年,福建有个叫徐之璧的大商人,经常在湖南、湖北一带贩卖生药材。崇祯十年,张献忠起义引发战乱,徐之璧的财物被洗劫一空,变得一无所有。他逃到荆南山中,一路上攀爬着藤蔓,也不知道走了多远。偶然间,他看到一块平坦的地方,因为疲惫不堪,便停下来稍作休息。

徐之璧想到自已的本钱全都亏光了,又没有路费回家,不禁对着风长叹许久。这时,他远远地听到格格作响的木鱼声,好像附近有寺庙。当时他正饿得难受,就想着去那里讨点吃的,好勉强维持生命。于是,他强打起精神站起来,顺着声音的方向寻找。

他沿着山路曲折前行了半里多路,转过山峰,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处好地方。仔细一看,只见半扇柴门开着,几间茅屋显得十分清幽,这是一户人家,并非寺庙。他仔细聆听,木鱼声是从屋内传出来的。于是,他走上前去敲门。

很快,有个小童打开门出来,问他有什么事。徐之璧把自已的遭遇告诉了小童,小童进去禀报,不一会儿就端着一壶食物出来,对他说:“主人说这里不是安全的地方,你吃饱后应该赶紧离开,不能在这里停留。” 徐之璧听了这话,感到十分惊讶,同时也觉得好笑,敲着木鱼念经的人竟然说出这样的话,由此可见这世道有多么险恶。

徐之璧吃完后,归还了器具,向小童道谢后便离开了。他想回到原来的路上,却又发愁没有地方可以栖身。于是,他鼓起勇气说:“与其被虎狼吃掉,还不如去冒犯那些鬼怪。反正都是一死,我倒要弄清楚心中的疑惑,至少不能做个糊涂鬼。” 他最终在树下停了下来,没有立刻离开。他看到小童已经关上门进去了。

天色渐渐暗下来,木鱼声越来越急促,小童也没有再出来。到了深夜,山风刺骨,徐之璧冷得受不了。突然,他看见一团明亮的火光,像斗那么大。那火光到了门口,忽然变成了一个奇异的东西,长着红色的鬃毛和毛发,形状像猪,张牙舞爪地冲进了屋里,徐之璧吓得双腿发抖,想要逃跑。

接着,又有一团像笆斗一样的黑气,从北往南,像奔马一样快速飞来。到了门口,也变成了一个夜叉,眼睛像闪电,嘴巴流着鲜血,吼叫着直接冲进屋里,徐之璧更加害怕了。可他又一想,自已命途多舛,生死就在一线之间,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于是,他屏住呼吸,继续观察。

很快,有一道几十丈长的白虹,从天边一直延伸到地面,直直地矗立着飞来。到了门口,白虹缩小,变成了一个英俊的男子,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星冠,身高还有一丈多,弯着身子走进了屋里。徐之璧接连看到这么多奇异的景象,却丝毫不为所动,反而像在看周穆王观看鱼龙变幻的表演一样,把这当成了一场戏,他也真是个奇特的人。

过了一会儿,木鱼声停止了,门突然大开,他远远地听到欢声笑语,听起来像是女子的声音,他心里暗自感到惊讶。不一会儿,四五个小丫鬟走了出来,个个容貌艳丽,她们举着绛纱灯笼,簇拥着一位美丽的女子从门中走出来。徐之璧仔细一看,这女子大约十八九岁,穿着如云般的衣裳,梳着高高的发髻,打扮得如同仙女一般,容貌更是出众。

女子刚走出篱笆,就听到一个丫鬟说:“这么美好的夜晚,可惜没有明月啊。” 女子微微一笑,随手拿过丫鬟手中的蜡烛,举起衣袖一抛,天空顿时明亮起来,光辉如同白昼。徐之璧知道这女子一定是真正的神仙,正要出来拜见,请求她的拯救。这时,一个机灵的丫鬟早早地瞥见了他,急忙告诉女子说:“这里有个俗人,我们怎么能就这样炫耀法术呢?”

女子惊讶地说:“老父亲的占卜果然应验了。不然,山中出现这三种奇异的景象,谁看到了不会吓得赶快逃走呢?” 于是,她收起法术,蜡烛又回到了小丫鬟手中,她转身急忙返回屋里,门庭又恢复了寂静。

徐之璧正懊恼自已与神仙的缘分太浅,这时,之前的那个小童早早地打开门出来,喊道:“客人还没走吗?主人有请,你可以赶快进去相见。” 徐之璧非常高兴,急忙整理好衣冠,跟着小童走了进去。

只见有三间草堂,花草竹子长得郁郁葱葱,木鱼和经卷还放在案头上。过了一会儿,主人出来了,看起来大约七十岁。他眉毛像灵芝,眼睛像星星,神采奕奕,拄着拐杖向徐之璧道歉说:“刚才施展了一点小法术,我担心吓到了贵客,所以让小童请你离开。没想到你的胆子这么大,反倒让我惭愧得无地自容。”

徐之璧也拜倒在地说:“我是死里逃生,没有地方可以投奔。承蒙您赐给我一顿饭,您的恩情如同再生父母。只是因为夜晚没有地方回去,所以我只能闭目等死,并不是我自夸胆子大。您过奖了,我更加惶恐不安。”

主人扶起徐之璧,把他请到宾客的座位上,两人交谈得十分愉快。徐之璧询问主人的姓氏,主人回答说:“我在元朝的时候就来这里访道,住在这里已经三百多年了。时间久了,我自已都忘了自已的家族,也不记得自已的名字。近来我越发老迈糊涂,人们就叫我懵懂公。我的妻子和女儿与我一起居住,我们早已没有了尘世的想法。今天早上我偶然起了一卦,显示有婚嫁的喜事。我心里不太愿意,就施展法术去压制它,没想到天命难违,你竟然留了下来,这大概就是命运吧!”

徐之璧听了,心里暗自高兴,却故意追问。懵懂公大笑着说:“你又不是糊涂人,怎么反倒要我来解释呢?这件事不说你也应该明白!” 徐之璧笑着起身道谢。

懵懂公让妻子出来相见,她看起来大约四十多岁,容貌依然姣好,而她自已说比懵懂公小十岁,真是个奇人。见过面后,懵懂公就摆下宴席款待女婿。桌上摆满了几十种珍贵的菜肴,可懵懂公还谦虚地说:“我们山里人没什么好东西招待,实在让我惭愧。”

酒过三巡,懵懂公的妻子进去为女儿梳妆打扮,准备送她出嫁。隐隐约约能听到屋内传来悲伤的哭泣声,懵懂公一脸严肃地说:“她终究还是能成为地仙,为什么这么悲伤呢?” 他又告诉徐之璧:“我本来想留你们夫妇在这里,但这里不是世俗之地,不适合举办婚礼,所以让小女儿跟你一起走。她和母亲舍不得分开,所以才哭泣。”

徐之璧本来想着能在这里安顿下来,听到懵懂公这么说,大失所望,急忙起身说:“女婿已经四海为家,无依无靠,我愿意在这里侍奉您,不想回去了。” 懵懂公摇着头不答应,说:“走吧,走吧!自然会有好地方的。”

没过多久,女儿梳妆完毕,小丫鬟们簇拥着她出来见徐之璧,原来她就是刚才那个美丽的女子。两人行交拜之礼,完成了婚礼。懵懂公拿出一个巨大的酒杯,放在庭院中央,对女儿说:“用这个送你们夫妇出山,家园你们自已去创建,我可不想当你们的牛马。”

女儿还恋恋不舍,懵懂公和妻子都催促她,她只好掩面哭泣,跳进酒杯里,瞬间就不见了踪影。徐之璧大吃一惊,懵懂公又催促他,他不得已也登上了酒杯。恍惚间,他感觉自已好像从高高的悬崖上坠落,吓得想要呼喊。等他睁开眼睛,发现自已已经走在平坦的道路上,美丽的女子早已迎面站在那里。

女子笑着对徐之璧说:“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人,做了什么好事,竟然能成为仙家的女婿?实话告诉你,我的父母都已经上千岁了,我的寿命也只差二十多年就上千岁了。如今因为前世的孽缘,我不得不嫁给你,以后不能和父母一起修成天仙,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说完,她又再三叹息。

徐之璧谦逊地表示感谢。他看了看周围的地方,发现已经到了汀州和漳州之间,离自已的故乡很近了。徐之璧想回故乡,女子不同意,说:“战乱还没有结束,这里也不是我们能居住的地方。”

于是,她和徐之璧向东走了几十里路,在一个偏僻的山区,女子仔细看了很久,说:“这里可以了。” 她拔下鬓边的小钗指挥着,转眼间就出现了一座巨大的宅院,都不用进行建造。徐之璧更加相信她是神仙,拉着她的手一起走进宅院,里面的床铺和帷帐都好像早就准备好了。

女子一呼唤,仆人婢女就纷纷聚集过来,也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女子命令他们做事,他们都非常恭敬谨慎。过了一会儿,喜庆的酒杯已经摆好,两人相对而坐,一起喝酒。徐之璧这才知道女子的姓名,她姓陶,小字采春。

到了晚上,他们和普通人一样相处,而在亲密相处的时候,女子柔弱动人,真是个娇弱的女子。

从那以后,徐之璧不再出门,每天只和女子坐在一起聊天,他们谈论的都是道家的学问。徐之璧学习的时间久了,渐渐学会了吐纳之术,后来甚至可以辟谷不吃饭。自从住在这个地方,他不再关心外面的世事变化,战火也没有波及到这里,他也渐渐忘记了原来的自已。

大约过了十多年,女子突然对徐之璧说:“天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和你幸好躲在这世外桃源之中。如今遇到了伟大的圣人统治天下,天下太平,我们可以出去做太平盛世的百姓了。” 徐之璧也不明白她的话,就和她一起出门。

他们没走几步,徐之璧回头一看,房屋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侍从也都不见了。他非常惊讶,询问女子,女子只是笑着不回答。等他们走到大路,女子向徐之璧告辞,想要回去,说:“自从嫁给你,我很久没有回去看望父母了。现在我要回去探望他们,五年后我们再见面。”

这时的徐之璧已经领悟了道,并没有挽留她,只是叮嘱了几句就分别了。

徐之璧回到故乡,发现桑树柘树都荒废了,亲戚朋友也都找不到了。他拉住路人询问,才知道明朝已经灭亡,天下已经改朝换代,归清朝统治已经五年了。徐之璧不禁感叹惋惜,从此对人世没有了留恋。

他在九仙山搭了一间茅屋,每天坐在屋子里,不吃东西也不出去。有人问他,他也不隐瞒,把事情的经过详细地说了出来。就这样过了五年。

一天晚上,当地的居民都听到了木鱼声。第二天清晨,他们循着声音去找,发现屋子还在,但是人已经不见了。大家都纷纷叹息,认为他已经成仙离开了。

外史氏说:世上没有真正懵懂的神仙,那些自称懵懂的人,其实都不糊涂。徐之璧凭借一时的胆量,就结下了仙缘。假如他见了奇异的景象就想离开,放弃这次机会,又怎么能有这样一段佳话呢?看来他身上本就有仙骨,只是世人不知道其中的缘故。徐之璧胆子最大,所以也能成为懵懂神仙。

随园老人说:这就像世外桃源一样,却又如此咄咄逼人。这到底是神仙呢?还是鬼怪呢?我实在不能不对此有所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