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晋惠帝认为齐王、成都王、河间王这三位王爷在恢复自已皇位的过程中功劳显著,应当给予加封赏赐。于是,惠帝下诏封齐王司马冏为大司马,赐予他九锡之礼,还配备了相应的器物和典策,待遇如同当年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辅佐曹魏时的规格。封成都王司马颖为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授予他假黄钺的权力,负责录尚书事,同样赐予九锡之礼。封河间王司马颙为侍中、太尉,封长沙王司马乂为抚军大将军,将新野公司马歆晋封为王。并且,齐、成都、河间这三王的王府各自可以设置属官四十人,王府的武卫森严排列,而文官则只是充数而已。
新野王司马歆对齐王司马冏进言说:“我私下观察,成都王司马颖手中的兵权太重了。万一他有什么变故,我们恐怕很难控制他。不如趁早削弱他的兵权,以免留下后患。”齐王司马冏点头表示认同,说道:“你说得有道理,只是这件事需要从长计议,我们慢慢想办法。”与此同时,长沙王司马乂也对成都王司马颖说:“齐王司马冏现在独揽大权,肯定不会容忍其他王爷与他亲近。我们不如趁早做打算,以免到时候后悔莫及。”
成都王司马颖听了长沙王司马乂的话后,拿不定主意,便向卢志询问该怎么办。卢志分析道:“大王您径直率军渡过黄河,在这次讨伐司马伦的行动中,您的功劳独一无二。然而,自古两雄不能并立,不如借着大王太妃身体微恙的机会,请求返回邺城侍奉太妃,将朝政大权交给齐王。这样一来,既能赢得天下人的民心,又能等待齐王犯错后再去讨伐他,到那时,大王您必定能成就大功。”
成都王司马颖觉得卢志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上表称颂齐王的功德,建议将朝廷的各种事务都委托给齐王处理,而自已则辞去职务,返回邺城。从此,成都王司马颖这种顾全大局的品德和声誉,传遍了天下。
齐王司马冏掌握大权后,开始选拔人才。他征召刘殷担任军咨祭酒,曹摅为记室,江统、荀晞为参军事,张翰、孙惠为属官,顾荣、王豹为主簿,何勖为中领军,董艾负责掌管朝廷的机要事务。此外,他还封自已的部将葛旟为县公,将其视为心腹,这些人被称为“五公”。
再说成都王司马颖回到邺城后,推辞了九锡这样的特殊礼遇,他上表论功,表彰那些在兴义讨逆行动中有功的大臣。他还请求运送黄河以北邸阁中的粮食,用来赈济阳翟的饥民;下令收敛祭祀在黄桥之战中牺牲的战士,表彰他们的家属。这些举措,都是卢志为他出的主意。通过这些事情,士人和百姓都纷纷归心于成都王司马颖。
第二天早上,朝廷举行朝会,惠帝对齐王司马冏说:“司马伦图谋叛乱,犯下了大逆不道的罪行,罪不可赦。你应当明确他的罪行,以彰显法律的威严,这样才能让臣下们不敢效仿他的行为,扰乱朝廷的秩序。”齐王司马冏回答道:“司马伦的罪行应当赐死,陛下可以下诏,派人送去金屑苦酒,让他自行了断。”
于是,惠帝派王催带着诏书,拿着金屑苦酒前往金墉城,赐司马伦自尽。王催奉命来到金墉城,进入宫中见到司马伦,说道:“臣奉皇上圣旨,带来金屑苦酒,请殿下自行了断。皇上的旨意紧急,希望殿下能早日决断,让我回去复命,不要让小臣因为延误期限而受到责罚。”
司马伦听后,大哭起来,连连说道:“孙秀误我!孙秀误我!”他嘴里念叨着,手里拿着金屑苦酒,在房间里徘徊了许久,泪流满面,最终只得一饮而尽。他用头巾蒙住脸,嘴里还在说着:“孙秀误我!”说完便死去了。王催这才骑马赶回京都,向惠帝复命。有诗叹道:“赵王司马伦,奸邪素平庸。有谋诛贾后,无义篡晋君。不慕周公德,专凭孙秀凶。今日金墉死,徒恨嬖人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