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孝惠帝是世祖武皇帝的长子,名叫司马衷,字正度。他在位长达十七年,最终因中毒而不幸离世。
在晋武帝病重之时,杨骏独自在宫中侍奉,其他大臣都被阻挡在外,无法接近武帝。杨骏趁机按照自已的私心,对朝廷中的人事安排进行了更改,一心想要安插自已的心腹,扩大自已的势力。过了一会儿,晋武帝稍微清醒了些,他神色严肃地对杨骏说:“你怎么能擅自这样做呢?”当时,汝南王司马亮还没有前往自已的封国,晋武帝知道这件事,便下令起草诏书,让司马亮和杨骏一同辅佐政事,并且打算挑选朝中那些有名望的大臣来协助他们。然而,不巧的是,晋武帝很快又陷入了昏迷状态。皇后杨氏趁机上奏,请求让杨骏一人辅政,此时晋武帝已经无法言语,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皇后于是派人召来华廙、何劭等人起草诏书,授予杨骏太尉、都督诸军以及录尚书事等重要职位。杨骏接受诏书后,立刻催促汝南王司马亮前往自已的封国赴任。晋武帝又稍微苏醒过来,问道:“汝南王来了没有?”左右侍从回答说还没有到,晋武帝随后便驾崩了。
太子司马衷即位后,杨骏进入太极殿居住,他调集了一百名虎贲军保卫自已,以彰显自已的权势。汝南王司马亮得知晋武帝驾崩的消息后,心中畏惧杨骏,不敢前往宫中吊丧,只能在大司马门外痛哭。他派人上表,请求先将晋武帝安葬,然后再前往封国赴任。杨骏担心司马亮会发动变故,秘密派人准备用武力对付他。司马亮察觉到了危险,连夜率领军队奔赴许昌,这才侥幸逃脱了这场劫难。
五月,杨骏深知自已向来在朝中没有什么好的声望,为了讨好众人,他打算给大家普遍进封爵位。于是,他上奏晋惠帝,惠帝下诏,按照不同的等级为群臣增加了爵位。将军傅咸对杨骏说:“从来没有帝王刚刚驾崩,臣下就开始论功行赏的,这在道理上是说不通的。”然而,杨骏并没有听从傅咸的建议,依旧坚持让惠帝下诏,对朝廷内外的群臣都按照不同的等级增加了官位并赐予了爵位,同时还免除了他们一年的租税和户调。散骑侍郎何攀也进言说:“太子在东宫做了二十多年的储君,如今继承了皇位,进行赏赐和封爵,其优厚程度甚至超过了改朝换代之初,这轻重实在是不恰当。而且大晋国运长久,制度应当为后世所遵循。如果有爵位就必定晋升,那么几代之后,满朝不就都是公卿了吗?这恐怕不太合适吧。”但杨骏依然没有采纳何攀的意见。他自恃身为太傅、大都督,手持假黄钺,总揽朝政大权,觉得百官都要听从自已的命令。傅咸又对杨骏说:“帝王居丧期间不理政事的制度已经废除很久了。如今皇上谦逊,把政事委托给您处理,然而天下人却并不认为这是好事,我担心您难以担当此重任。周公是大圣之人,尚且会遭受流言蜚语的中伤,更何况如今皇上的年龄并非像当年的成王那样年幼呢?您是继续掌权还是退居幕后,应当仔细考虑清楚。”杨骏还是没有听从傅咸的劝告。杨济听说了这件事,给傅咸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俗话说:‘生子痴,了官事。’这官场上的事情可不容易处理啊。”傅咸回信说:“卫公曾经说过,沉迷酒色而丧命,比因为正直而获罪更让人难以后悔。那些因酒色而死的人,人们不会为他们感到可惜。而那些害怕因为正直而招致灾祸的人,大概是因为矫枉过正,或者不够真诚,只是想通过严厉的言辞来博取名声,所以才会招致别人的愤怒。哪有真心实意地忠诚为国、有益社稷,却反而被人怨恨的道理呢?”杨济收到信后,默默无言。
杨骏深知贾后性格阴险强悍,又多有权谋,对她心存忌惮。于是,他让自已的外甥段广掌管机密事务,让张劭统领禁军。凡是有诏书命令,都要先和晋惠帝一起看过,然后呈给太后,太后同意后才能施行。当时,冯翊太守孙楚对杨骏说:“您凭借外戚的身份,担任着如同伊尹、霍光那样的重要职位,却不与宗室成员共同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那么灾祸很快就会降临了。”杨骏依旧没有听从孙楚的建议。杨骏姑姑的儿子宏训以及少府蒯钦,多次因为直言进谏而冒犯了杨骏,周围的人都为他们感到害怕。蒯钦却说道:“杨文长虽然昏庸,但他还知道无罪之人不可滥杀,最多就是疏远我。我被疏远了反而可以避免灾祸,不然的话,我就会和他一起被灭族了。”杨骏听说东部王彰很有贤能,就派人前往匈奴,征召王彰担任司马一职。使者到了匈奴后,王彰得知消息后选择了逃跑,拒绝接受这个职位。他的朋友感到很奇怪,问他原因,王彰说:“自古以来,一个家族中出现两位皇后,很少有不失败的。更何况杨太傅亲近小人,疏远君子,独揽大权,肆意妄为呢?我就算漂洋过海去躲避他,都还担心会遭遇灾祸,怎么能接受他的征召呢?而且晋武帝没有为国家的长远大计考虑,继承人既不能承担起国家的重任,临终前托付的辅政大臣又不恰当,天下大乱恐怕很快就要到来了。”
八月,广陵王司马遹被立为太子。晋惠帝任命何劭、裴循、王戎、张华、杨济、和峤等人担任太子的师保。
晋惠帝当初还是太子的时候,和峤曾经对晋武帝说:“太子有着淳朴、古朴的气质,但如今是末世,人心多伪诈,我担心太子难以处理好陛下的家国大事。”晋武帝听后没有说话。后来,和峤又与荀勖一同侍奉晋武帝。晋武帝说:“太子最近有了一些进步,你们可以一起去看看他。”和峤、荀勖二人前去拜见太子,却发现太子根本没有谈论任何治理国家的言论,只是自顾自地玩乐。二人回来后向晋武帝汇报。荀勖说:“如今太子明智有见识,气度不凡。”和峤却说道:“太子的资质和以前一样。”晋武帝听后很不高兴,起身离开了。等到司马遹被立为太子,和峤担任少保,跟随太子入朝。贾后在帘子后面,让晋惠帝问和峤:“你以前说我不能处理好家国大事,现在你觉得怎么样呢?”和峤回答说:“我以前侍奉先帝的时候,确实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我的话没有应验,那是国家的福气啊,又何必再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