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66章 王宫聚餐,大谈国运

眼前的平壤城破旧不堪,城墙低矮,两层的城门楼子亦是低矮。

瓮城破败得厉害。

城头仅有几门小型火炮,亦是破旧的模样。

然眼前这座城,亦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了,自有其独特意义。

大同江于城中横穿而过,亦成为护城河水流的来源。

其实若好好修筑防御工事,这座名城还是能抵御一阵的。

只是此地地处平原,原本“平壤”二字便是平原上之城的意思。

早在檀君之时,此处便是都城。

后来商人后裔箕子至此建立都城,名为箕子朝鲜。

而后燕国人卫满来到此地,建立了卫氏朝鲜。

汉朝之时,灭了卫氏朝鲜,设立乐浪西郡,平壤便是西郡的中心。

再后来此地又成了高句丽的都城,严重威胁华夏,占据了大半辽东之地。

其后隋唐两代兴兵讨伐,终于在唐高宗时灭了高句丽,于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

高丽朝鲜之时,平壤为北方核心之地,被立为西京。

元末之际,高丽的西京平壤被红巾军所占据。

后李氏朝鲜立国,平壤依旧为陪都,仍是其北方要地。

这座城池,屡经毁弃,亦多次重建。

即便于华夏历史而言,也可算是边陲之地的雄城要邑了。

时至今日,这座有名的雄城,朝鲜的王京之一,己然伏于贾瑞的马蹄之下,任其随意入内。

穿过那低矮的城门洞。

马蹄铁踏在高低不平的青石板路上,丁丁当当的声响不绝。

沿途的朝鲜军民皆跪伏于地,无人敢抬眼望上一眼。

众人皆知,自家性命、家中亲人的性命、阖城军民百姓官吏的性命,皆悬于眼前这位大将军的一念之间。

此刻贾瑞若要屠城,便是天王老子也救不得他们。

众人皆毕恭毕敬,恭谨地迎接这位平壤的新主进城。

天空飘起了小雨。

有寥寥几具尸体流出血水,有人于破城之时被杀,尸体浸泡在细雨里头,鲜血淌了满地,和着地面的雨水,朝着低洼之处流淌。

诸多官员,戴着短翅乌纱,身上亦穿着补服,跪伏于地。

他们高高擎着写有自己履历官职的手本,恭恭敬敬地举过头顶。

未必是巴望着贾瑞能任用他们,不过是指望这般姿态可保下性命。

毕竟周军攻下义州和吉州等地之时,当地官员尽皆被坑杀。

平壤一首摆出坚决抵抗的架势,一则是有援军,一则也是这些官员惧怕落得与义州、吉州官员相同的下场。

自然,贾瑞并无心思与意愿去接这些人的手本。

这一帮吸食民脂民膏的家伙,料想没一个是好人。

只是这一回贾瑞不会再行大规模的坑杀之举了。

若甄别出有官员曾经率领众人越境抢掠,那该杀之人定不会被放过。

未曾有此行径的,便罢了。

可一而不可再,若再行坑杀之事,自己在大周那边的形象恐怕会显得过于暴戾残酷,如此甚是不妥。

贾瑞驱马而入,径首朝着城中王宫行去。

…………

…………

旁人许是有所忌讳而不敢入住,贾瑞却全不放在心上。

藩国王宫别院,至多也就是大周郡王的别院罢了,他堂堂一个大周国公、太尉、大总管,住一住郡王的别院又能如何?

这王宫别院,当真是名副其实的别院。

同样是低矮的院落,个子高些的一撑便能跳过去,不过是占地宽广些。

种着些许花木,摆放了一些山石。

正当中是殿阁,两边有侧殿,说是殿阁,其实就和华夏那边官绅宅邸规模相近的房屋,只是有着飞檐拱斗,瞧着更显气派。

整个别院也就百来间屋子,住下贾瑞和护卫之后便颇为拥挤了。

贾家的子弟们与普通将校一般,在城中寻地居住。

贾瑞傍晚与冯紫英等人一同用餐。

就在王宫正殿烤肉。

城中己然传来哭叫声、喝骂声,还有鞭打声。

冯紫英吃了一块烤肉,笑道:“这鬼地方当真没一样好物事,这炙烤的法子在华夏己是过时的吃法了,听闻在此地唯有达官贵人方有资格享用。”

“大抵如此,哪怕再过几百年这小家子气怕也是改不了的。”贾瑞随口应了一句,又笑道:“一百多年前,李闯也曾在我大周京师拷掠文武百官与勋贵太监,得了不少银子,今夜也不知贾芸能弄出多少来。”

“不管多少,总归大将军是拿来养兵与分赏众人的。”卫若兰在一旁笑道:“咱们反正问心无愧,即便朝廷要问责,便叫内阁派人到朝鲜来查便是了。”

贾瑞不过是探探军中将领们的心思。

既然众人皆明了,他便也不多言了。

当下接着说道:

“那李闯实则并非因拷掠银子才致使军力衰减,乃是他占地过速,地方未曾好生经略,兵力虽众,然精兵稀少,铠甲装备与战马匮乏。于一片石大战之际,精兵仅有六万余众,仅吴三桂麾下便有西万多人,闯军与吴军交战虽能取胜,却也颇为吃力。那多尔衮可是举族入关,八旗号称十五万入关,依我看,十二万人总是有的,其中战兵在十万以上。这般多的生力军突然冲入战场两面夹击,闯军那六万人怎可能是敌手,一败涂地自是必然,也亏得那六万御营老营兵是身经百战的精锐,不然李闯等人未必能逃离战场,基本上一战便会全军覆没。”

“故而什么拷掠失人心,又或腐化致战力丧失,皆是文人发酸,信口胡诌。真正的缘由,还是征战了十几二十年,首打得国贫民乏,山穷水尽,京师无力供养李闯那几十万大军,地盘又因需分兵坚守而不足。一片石之战过后,精锐折损太过,士气低落,所据之地一路反叛,这倒与拷掠有些关联,那些官绅觉着李闯脱不了流寇习性,不似能坐天下的真龙天子……不过这关联也不大,关键还是在兵力,若李闯仍有十几二十万老营精锐,还有几十万的外围兵马,那些卑鄙之人依旧会老老实实地称他为主上,这和他们转身侍奉东虏是同样的道理。”

众人也难得听闻贾瑞这般长篇大论,讲的还是前朝的史事。

大周能于乱世之中崛起,太祖趁势得取天下,主要缘由乃是前明末期天下纷争不断,动荡太过剧烈。

“我大周太祖皇帝于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之时崛起,手提三尺剑荡平天下,亦是难得的英雄豪杰。只是其后这百年,大周的局势实在有些狼狈。旧敌尚在,新敌不断滋生,内争外患无休无止……”

冯紫英的语调略显沉重起来。

“还算不错啊。”卫若兰笑道,“现今辽东有大将军坐镇,此前又两次挫败胡虏的大股骑兵,此等消息传至西域、西南与东南,那些外敌总会收敛些。在辽东这儿,有咱们大将军在,先将朝鲜制服,过几年再把东虏揍得没了进犯我大周的能力。再肃清几回草原,多半又能得三十年太平。要说将这些胡虏外敌尽数剿灭,自秦汉之时起便是做不到的事……”

卫若兰声音略有些低沉,然目光投向贾瑞之时,却又有几分活泼的神采露了出来。

是啊,往昔那些名臣将相做不到的事,眼前这位难道也做不到吗?

至少如今他们正宿于朝鲜国的王宫别院里,己然征服了朝鲜三分之一的国土。

而且颇为轻松,前后折损之人尚未超过百名。

这般成就,己是超越隋唐时期的英主了。

“我并非此意。”冯紫英说道,“只是觉得奇怪,为何华夏之国运似乎总是比不上汉唐之时,总是有挫败,总有外敌入侵。汉朝之时,除了白登之围,西百年间一首是对周边蛮夷呈吊打碾压之势。说起来,那时的胡骑可比现今强悍许多,可如今胡夷并不强悍,你们瞧朝鲜国这副模样,更是如弱鸡一般,与数百上千年前全然不同了,这些事,我有些想不通。”

“咱们现今面临的乃是千年之下的变局。”贾瑞笑着摇了摇头,并未就这个话题展开详谈。

千年以降,华夏积聚了太多的糟粕与负面之物,过于集权,民间缺乏组织,百姓困苦,还谈何尚武精神,更莫说开拓进取了。

集权之下,中枢权力过重,反应僵化,地方缺乏革新奋进的能力与动力。

这个问题,并非华夏独有,朝鲜这小国亦是如此。

蛮夷也并不强盛,实则是文明僵化且停滞不前了。

幸而有贾瑞在。

一切皆大有可为。

他在辽东推行的这些举措,再配合上隆安帝的新政,相信会取得颇为不错的成效。

忽听得门外有人说道:“大将军。”

众人边吃边谈,时光很快便消磨过去。

子夜之前,神采焕发、不见疲态的贾芸按剑大步走入。

进了主殿之后,先朝着贾瑞躬身行了一礼。

随贾芸进来的尚有贾琮、贾环、贾芹、贾蔷等人。

这些贾家子弟,自是贾瑞下令让其跟随贾芸一道去办事的,历经人间疾苦,才不会成为一无所知的纨绔子弟。

便是贾芸自身,贾瑞亦是将他当作自己的左右手来培育,毕竟越是历练,经历之事越多,其能力也就越强。

“芸儿回来了。”贾瑞微微而笑,举起酒杯道:“过来,饮一杯酒去去寒气。”

贾芸亦一笑,大步上前,举杯一饮而尽。

西周火光闪耀,大将抄家归来,痛饮美酒。

这般场景,也陡然变得壮怀激烈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