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的老家,在一座大山里。
现在路修的很方便了,打通了隧道,实现了村村通,倒不用翻山越岭的。
他小时候那会儿,去趟镇上,要天不亮就起来,忙忙碌碌的,到天黑才能回来。
那时候的日子真是苦,家里有些东西想拿镇上去换点钱,得脱一层皮。
要致富,先修路。
早些年,村里的路就修通了,这也是陈一考量着,回乡种田创业的必要因素。
网约车一首把陈一送到村口。
把行李箱拿下来,跟司机挥手告别,在打车软件上,把路费结了。
拉着行李箱,到村口的小超市,给家里的爷爷奶奶买些礼物。
“大梁叔。”
陈一所在的陈家村,是个同姓村,祖上都是一家的。
村子不大,五十来户,有两百多口子人。
听村里老一辈的人说,他们祖上,是太平天国那会儿,从江南为了躲避战乱,逃荒过来的一家子。
用他们当地话来说,是“客家人”。
江南祖籍那边,太平天国的时候,生灵涂炭,几乎被夷为了平地。
可没想到,短短一百多年间,那边还是全国最富。
可见富庶之地,无论经历怎样的历史变迁,依旧会是经济的重心。
他们这大山,倒是穷的稳定。
现在有了灵泉空间,如果陈一这次回乡创业能成功,或许能让村里的经济,有所转机。
让那些常年在外务工的游子,也回到家人身边来。
在村口开小超市的“大梁叔”,叫陈大梁,和陈一的爸爸是同辈,不过往祖上数,大梁叔那一支,是弟弟那一家传下来的。
现在都不讲究这一块了,搁以前来说,是“长门的孙子末门的爷”。
啥意思呢,就是说长兄那一支的,永远比弟弟那一支的后人,高一辈,不看年龄,看辈分。
小时候陈一还记得,大梁叔见了陈一家的长辈,都客客气气的,很尊敬。
现在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挣钱,像陈大梁两口子,一辈子守在大山里的情况,己经很罕见了。
不过他家儿子女儿的,也都在外地打工。
“哟,是小一啊,怎么回来了呢?”
大梁叔听到有人喊,从屋里出来,看到是陈一,笑呵呵道。
“跟单位请了假,回家看看爷爷奶奶。”
陈一笑道。
给大梁叔递了支烟。
“好孩子,你是该回来看看了,家里你爷爷奶奶,天天念叨着,孩子们什么时候能回来看看。”
大梁叔接过烟说了句。
陈一心里很感慨。
好在这趟回来,就不准备走了。
“大梁叔,拎一箱牛奶,再来一箱饼干。”
爷爷奶奶牙口不喝,别的他们也吃不惯,这两样是他们常吃的,可以用牛奶泡着饼干吃。
“行。”
大梁叔从后面仓库,搬了一箱牛奶和饼干来。
他精着呢,像陈一这些从大城市回来的年轻人,到他这边买东西,他就老老实实拿些大牌子的货。
要是老头老太太的,或是字认识不多的上年纪的人过来,他就尽是拎些“康帅傅”、“雷碧”、“六个核弹”、“白事可乐”的杂牌子货。
陈大梁拿来抹布,把箱子上的灰尘擦干净,这才拎过来。
陈一还是警惕地,多看了眼生产日期。
还好,日期还算新鲜。
“多少钱?”
“65,给60吧。”
“得留够本。”
陈一客气了一句。
虽然没有老家人的客气话术多,但多少学了几句。
“留够了,还得赚。”
大梁叔笑呵呵道,露出不怎么整齐,且带着烟垢的牙齿。
“能扫码不?”
“能,都是你小亮兄弟的码。”
说的是他家儿子,陈亮,比陈一小了两岁。
这小子可以,搁外面打工,他老子在家开小超市给他补贴。
付了钱,拎着东西,就要走了。
“我过去了,大梁叔,过两天去家里吃饭。”
“好孩子,刚回来,你招呼家里,等忙好了到叔家里来吃。”
陈大梁客气道。
把牛奶和饼干摞在行李箱上,推着往家去。
“小一哥。”
传来甜甜的一句声音。
陈一扭头去看,愣了下。
眼前这人,是他家邻居,大顺叔家的女儿,陈芳。
陈芳比他小了两岁,今年才22岁,小时候常跟在陈一屁股后面玩。
可此时见到她,却像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身边跟着两个小丫头,怀里还抱着一个丫头。
她十七岁就出嫁了,很少见到她,又因为成家了,即便偶尔回趟娘家,也很少跟她说上几句话。
陈芳这丫头,小时候长得可俊了,村里人都夸她长得漂亮。
这会儿怎么那么苍老?
“芳芳?”
陈一不太确定地喊了一句。
“是我,小一哥,你刚从外面回来吗?”
陈芳领着孩子,走上前来。
两个孩子脸上灰不溜秋的,她一个人带着那么多孩子,也照顾不过来。
农村的孩子,又都是散养,满村跑着玩,吃饭的时候站村口喊一嗓子,就往家跑了。
在外面什么都玩,弄得脏兮兮的,那是常事。
陈一小时候和弟弟,也都是这么过来的。
“都是你家孩子?”
陈一问道。
“嗯,三个丫头。”
陈芳说这句时,好似心情有些沉重,轻叹了口气。
“回娘家走亲戚来了?”
“小一哥,我离婚了。”
女人眼窝浅,提到委屈事,就忍不住流眼泪。
这一句话,眼泪就下来了。
陈一有些慌,赶忙哄着她道:“别哭呀,离婚了好,离婚了自由,本来大顺叔,就让你结婚太早了,十七岁还是小孩子呢,懂什么,还没长大呢,就又要养孩子了。”
陈一看了眼,跟着她的两个丫头。
这俩丫头对陈一不熟悉,看到生人,有些害羞,一首拽着妈妈的衣角。
陈芳抹了把眼泪,吸了下鼻子。
坚强道:“嗯,小一哥刚回来,不该说这些不高兴的,影响小一哥心情,小雯,小静,帮大舅拎着东西。”
招呼了她家两个女儿一声。
这一句话把陈一给喊老了,都是“大舅”了。
也没喊错,陈一比陈芳大嘛,她们妈妈的哥哥,自然是“大舅”了。
“乖孩子,不用你们拎,挺重的,跟我回家去吧,我拿些饼干牛奶给你们,刚从大梁叔那买的。”
陈一招呼道。
“不要这些,小一哥在外面挣钱不容易,买些给爷爷奶奶吃的,我们要跟着,不显得贪便宜嘛。”
陈芳只是看到了陈一,显得亲切,过来聊两句,可不是为了让陈一给孩子们拿些好吃的。
陈芳这丫头,打小就懂事,只是,生错了家庭,她家的情况,唉,一言难尽。
“说什么胡话呢,别在这站着了,怪热的,快跟我回家去吧,一起到家里坐坐。”
4月份的天气,大中午的,有二十来度,搁路上站着,就是怪热的。
招呼了陈芳娘西个一句。
刚好这会儿,爷爷从山上遛弯回来了,背着一捆干柴。
陈芳先看到爷爷的,给爷爷招手。
“大爷爷,小一哥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