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九章 人生的进退智慧

让我们一同走进老子《道德经》的第九章,去探寻其中蕴含的深邃智慧。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这一章开篇老子就告诫我们:“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意思是,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生活中,我们常常追求更多,想要把财富、荣誉、权力等紧紧握在手中,追求满溢的状态。然而,这种过度的追求往往会带来反效果。就如同一个杯子,如果已经装满了水,还继续不停地往里倒,水就会溢出,不仅造成浪费,还可能弄湿周围的环境。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我们总是追求过度的盈满,可能会让自已陷入疲惫和困境。因为过度的追求会带来无尽的欲望和压力,使我们失去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这里老子提醒我们,将器物打磨得过于尖利,是难以长久保持的。这就如同一个人,如果总是锋芒毕露,处处争强好胜,必然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和嫉妒,给自已树敌众多,从而难以在社会中长久立足。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收敛自已的锋芒,以平和、谦逊的态度与人相处。这样不仅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麻烦,还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即使家中堆满了金银财宝,也没有人能够永远守住它们。财富的积累固然重要,但财富的无常也是不可忽视的。历史上有多少富贵之家,在经历了短暂的繁荣之后,最终走向衰落。财富的来去往往不受我们的控制,过分执着于财富的拥有,只会让我们在失去时更加痛苦。因此,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财富,将其作为生活的工具,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当一个人拥有了富贵之后,如果变得骄傲自大,那就是给自已埋下了灾祸的种子。骄傲使人盲目,让人失去对自身的正确判断,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而且,骄傲的态度会伤害到他人的感情,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在取得一定成就后,就开始目中无人,最终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所以,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我们都要保持谦逊和敬畏之心,这样才能避免灾祸的降临。

接下来,老子给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当我们的功业已成,就应该懂得适时退隐,这是符合天道的。这并不是说要我们在成功之后完全放弃一切,而是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放下权力和荣耀,避免因贪恋而带来的危害。历史上有许多明智的人物,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了退隐江湖,得以保全自身,享受平静的生活。比如春秋时期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后,毅然离开了官场,经商致富,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典范。

在当今社会,“功遂身退”的智慧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职场上,当我们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不要居功自傲,而是要将机会让给更多的年轻人,为团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创业过程中,当企业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成就后,创始人也要学会调整自已的角色,让企业能够在更科学的管理下持续发展。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功遂身退”意味着我们要不断超越自我,不被过去的成就所束缚。当我们在某个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后,要敢于放下过去的光环,去探索新的领域,追求更高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已,实现人生的更大价值。

同时,“功遂身退”也是一种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它让我们明白,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无尽的功名利禄,而在于内心的充实和满足。当我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看待成功与失败,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放下,我们就能更好地享受人生的过程,体验生命的美好。

总的来说,老子《道德经》第九章所传达的思想,是对我们过度追求、骄傲自满、贪恋财富和权力等行为的一种警示。它教导我们要懂得适可而止,保持谦逊平和,遵循天道,在功成名就之时能够适时退隐。这不仅是一种智慧的生存策略,更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朋友们,让我们在生活中践行老子的教诲,以一颗平和、谦逊、知足的心去面对人生的种种境遇。当我们能够放下过度的欲望和执着,回归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方向,走出一条属于自已的幸福、美满的道路。

好了,关于《道德经》第九章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这一章的智慧能够给您带来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