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来聊聊《道德经》第五十章里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并且结合历史人物张良的故事,看看古人是如何践行这些智慧的。
《道德经》第五十章开篇就说“出生入死”。这句话简单却含义深远,它描绘了人生从诞生到死亡的这一过程。“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意思是说,属于长寿的人大概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大概占十分之三,还有一些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却因为自己的行为把自己推向了死亡的境地,这也占十分之三。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老子给出的答案是“以其生之厚”,也就是因为过度地追求生活的享受,过分地放纵自己的欲望。
咱们再看后面“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在战争中也不会被兵器所伤。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子,兵器也没有机会施展它的锋芒。这是因为这样的人不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现在,咱们就来讲讲张良的故事。张良是西汉开国功臣,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秦末汉初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各路豪杰纷纷崛起,天下大乱。张良本是韩国贵族后裔,韩国被秦国灭亡后,他一心想要复国,于是策划了博浪沙刺秦的行动。这一行动无疑是把自己置于了极度危险的境地,就像是老子所说的“动之于死地”。但幸运的是,他逃过了一劫。
后来,张良遇到了刘邦,从此开始了他辅佐刘邦成就帝业的征程。在这个过程中,张良充分展现了他“善摄生”的智慧。他深知刘邦的性格和周围的政治环境,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刘邦成功建立汉朝之后,很多功臣都因为居功自傲、贪图富贵,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而张良却不同,他深知“生之厚”的危害,不贪恋功名利禄。他在刘邦大封功臣时,拒绝了三万户的食邑,只选择了一个小小的留县作为封地。他懂得急流勇退,在合适的时机选择了归隐。他没有像其他一些功臣那样,陷入到权力斗争的漩涡中,把自己置于死地。就如同《道德经》里所说的“善摄生者”,他巧妙地避开了各种危险,让自己远离了政治的锋芒。
从张良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道德经》第五十章所传达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体现。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能过度地追求物质享受和功名利禄,不能因为自己的欲望而把自己推向危险的境地。我们要学会像张良那样,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在合适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让自己处于安全的境地。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养护自己的生命,享受人生的美好。
朋友们,让我们从《道德经》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从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