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与道德之思》

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中的智慧。这一章老子阐述了他对于战争和兵事的深刻认识,这种认识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有着非凡的意义,即使在现代社会,依然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开篇就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已对于兵器、战争的基本态度。在老子的眼中,战争是一种不吉祥的东西。这是非常有前瞻性的思想,因为战争必然伴随着破坏、死亡和痛苦。哪怕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也没有人真正从内心渴望战争。大自然中的万物似乎也对战争有着本能的厌恶,和平的环境下万物才能够和谐共生,而一旦战争爆发,田园荒芜,生灵涂炭。有道之人,也就是那些遵循自然与道德原则的智者,是不会主动去挑起战争或与战争有过多牵扯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这里老子引用了当时的礼仪习俗。君子平日里以左边为尊贵的位置,但是在涉及到战争事务的时候,则以右边为尊。这表明君子平日里遵循传统礼仪,爱好和平,但是在战争这种特殊且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只能参与其中。同时,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要尽可能地保持恬淡。这并不是说对战争毫不在意,而是不应该崇尚战争,不应该有好战的情绪。战争不是用来炫耀武力或者满足私欲的工具。君子对待战争,必须以谨慎、庄重的态度,要意识到这是一种在和平手段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的最后手段。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当战争胜利的时候,不应该感到欣喜若狂。在我们现代人的观念中,胜利往往伴随着欢呼雀跃、荣耀和庆典。但是老子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如果一个人因为战争胜利而沾沾自喜,在他看来实际上是一种乐于杀人的表现。因为战争的胜利意味着敌人的伤亡,而以他人的死亡为乐的人,是违背道德和人性的。这种人,在老子看来,是不可能真正得到天下人的心,也不可能实现远大的志向。这一点在历史上有太多太多的例子可以证明。那些以残暴手段取得胜利、以杀人为乐的统治者,往往不得善终,他们的政权也短暂而飘摇。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再次提到礼仪习俗中的左右尊贵之分,吉祥的事情以左边为尊,而凶事则以右边为尊。在军队中,偏将军位于左边,上将军位于右边,这表示即使在战争这种场合,也将其视为一种凶事而对待。当战争中杀伤众多的时候,应该怀着悲哀和哭泣的心情去看待。而战争胜利后,也应该以举行丧礼一样的态度去对待。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怜悯和对生命的尊重。战争虽然有胜负之分,但本质上是人类的悲剧。它让无数的家庭破裂,让无数无辜的人失去生命。所以即使取得胜利,那也是沉重的,不应该以常规的庆祝方式来对待。

从现实意义的角度看,这一章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在现代社会,虽然国家之间大规模的战争相对较少了,但地区冲突却依然存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各个国家的政治家们如果能够深入理解老子的这种思想,将有助于构建和平稳定的国际关系。例如,一些大国不应该凭借自已强大的军事力量就轻易地发动战争或者干涉他国内政。军事力量的存在应该更多的是为了维护本国和世界的和平稳定,而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霸权欲望。

进一步延伸到企业竞争领域,虽然企业之间的竞争远不如战争那么残酷血腥,但道理却有相通之处。企业不应该恶意地打压对手,为了抢夺市场份额不择手段。那种以搞垮其他企业为乐趣的企业领导者,最终也难以获得行业内真正的尊敬和长久的发展。竞争应该是良性的,在遵循基本职业道德的前提下,实现企业自身的成长和整个行业的共同进步。

在个人生活中,这一思想也提醒我们不要争强好胜到不择手段的地步。人际关系当中难免会有冲突和矛盾,但如果为了一时的胜负就恶意伤害他人,那必然会破坏自已的人际关系网络。我们应该以和平、包容的态度去化解矛盾,而不是以争斗为乐,把自已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从文化心理分析的角度看,老子的这种战争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平的崇尚密切相关。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和平文化底蕴。“和”文化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中根深蒂固。这种对和平的向往不仅仅是因为战争带来的破坏,更是一种对于人性、对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深层次思考。老子对战争的批判和对生命的尊重,是这种“和”文化在哲学层面的反映。

在当代全球化的语境下,老子这一章的思想是否能够推广到全球范围呢?实际上,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建立一种全球性的道德准则。老子关于战争的思想其实可以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国际社会应该倡导和平、合作,反对战争、暴力。尽管这一目标的实现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比如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差异、宗教信仰和文化差异等,但是老子的智慧给了我们一个思考问题的方向。

回过头来看现代的军事战略思维,老子的观点也有着独特的价值。现代军事战略不仅仅关注战争的胜负,更关注战争背后的政治、社会和人道影响。例如,像人道主义战争法的制定,正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与老子思想相呼应的精神。在现代战争中,要尽可能地减少平民伤亡,遵循一定的战争道德,一旦战争结束,也往往伴随着对战争受害者的援助和重建工作,而不是单纯的掠夺和胜利后的狂欢。

再深入到人类心灵层面的剖析,老子这一思想反映了人类内心对于和平与和谐的一种本能渴望。即使在战争的混乱和黑暗之中,人类的良知仍然呼唤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向往。这种渴望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也经常被展现出来。从古代的诗歌到现代的电影,很多作品都在刻画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这也说明老子的思想具有广泛的、跨时代的共鸣性。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在学校的道德教育和历史教育课程中,引入老子关于战争的这一观点,可以让学生们更加全面地理解战争的本质。让他们懂得战争不是游戏,不是荣耀,而是应该怀着敬畏之心去对待的历史事件。这样的教育有助于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和平意识、尊重生命的公民。

在环保领域,这一思想也有着间接的影响。战争往往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从古代战争中的火烧城郭造成的城市损毁到现代战争中的化学武器、核武器的污染。意识到战争的危害,有助于推动人类更加积极地追求和平与可持续发展,因为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人类才能够集中精力去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总之,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不仅仅是对古代战争的认识,更像是一盏穿越时空的明灯,为我们现代社会的国际关系、企业发展、个人修养、文化建设、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照亮前行的道路。我们应该反复研读这一章节,从中汲取智慧,将这种敬畏生命、崇尚和平的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类社会朝着更加和谐、美好的方向发展。

朋友,你觉得老子的这一思想在哪些方面还对现代社会有着独特的作用或者启示呢?如果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和莫沅一起探讨。感谢您的聆听,莫沅期待再次与你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