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要来深入解读《道德经》中的第二十四章,这一章充满了老子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以及向我们呈现遵循道的正确做事方法所带来的智慧。
老子开篇就说道:“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企”字就像是踮起脚尖,这看起来好像是一种让自已变得更高、获得更好视野的行为,但老子指出,这样做的人实际上是站立不稳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很多人为了能够在短期内获取高的地位或者成果,就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手段,好比踮脚,看似一时在人群中脱颖而出了,但这种地位是不稳定的。“跨者不行”,大跨步走路虽然看着速度快,可实际上难以持久行进。比如说年轻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如果一开始就全力冲刺、步伐迈得过大,很可能在赛程还未过半时就已经精疲力竭,难以继续完成比赛。这其中体现的道理是,当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进程中,忽视自身能力和事物发展规律,盲目求快、求高,最终往往适得其反。
再看“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是非常犀利而深刻的话语。“自见者”是那些只看到自已观点的人。这样的人,往往被自已的见解所局限,无法看到更广阔的天地,认知的路也就越走越窄了,他们眼中的“明”只是自已那一点见解的亮光罢了。比如说历史上那些刚愎自用的君主,总是觉得自已的想法是最正确的,听不进谋士的建议,这样可能就会做出错误的决策,最终使国家走向衰败。“自是者不彰”,自我肯定没有问题,但如果过度,认为自已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听不进去任何反对的声音。这样的话,自已的优点、功绩等不仅不会得到彰显,反而可能被掩盖。在团队合作中就有这样的人,总是坚持自已的做法是最好的,总是想要一个人主导一切,但是最后的结果往往并不如人意,而且他的能力也没有因为这件事而得到他人的真正认可。
“自伐者无功”,自我夸赞的人难以建立真正的功勋。真正的功劳是用行动和结果说话的,而不是靠自已的嘴到处吹嘘得来的。比如在工作当中,那些总是在领导面前强调自已功劳的人,也许短时间内会得到一点关注,但从长远看,同事们都会对他产生反感。而且当团队发现他并没有如自已所说的那么能干时,他在团队中的位置就会变得很尴尬。“自矜者不长”,自我骄傲自满的人是难以长久发展的。当一个取得一点成绩就开始沾沾自喜,失去了继续进取的动力和谦虚学习的态度,那他就不会有长远的发展。比如在学术领域,有些学者刚有了一点成果就开始骄傲,不再深入研究,最终只能被他人超越,渐渐被学术界所遗忘。
老子随后说“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从大道的角度来看,这些行为就像是多余的食物和赘肉。它们对于自身或者整个事物发展没有任何的积极作用。多余的食物吃多了不仅不能滋养身体反而会损害健康,同样,这些错误的行为和态度不但不能助力个人发展,反而会成为阻碍。这表明这些违背道的行为是违背自然、违背事物正常发展规律的。就像大自然中,一颗果树如果过度生长枝条而忽略了果实的孕育,那些冗余的枝条就是无用的部分,需要修剪。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世间万物或许都讨厌这样的行为。所以遵循道的人不会这么去做。有道者明白谦逊、遵循规律的重要性。他们清楚要到达目的地需要脚掌稳稳地踏在大地上前行,而不是靠着踮脚或者跨大步;就像要去认识真理,需要不断汲取各个方面的见解,而不是一味地坚持已见;他们懂得功绩是靠默默努力得来的而不是靠吹嘘,也明白骄傲是让自已止步不前的毒药。
在现代社会,这一章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在企业管理层面,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者绝对不是那种踮脚求高、跨步求快的人。他们会根据市场的规律稳步发展企业,不会因为短期的利益去冒巨大的风险。同时,他们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不会自以为是,因为企业的发展需要集众家之长。而且,他们重视团队的整体作用,不会让那些自伐或者自矜的员工破坏了整个团队的和谐氛围。
对于教育和个人成长来说,这一章也是一个重要的指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教导他们谦虚、脚踏实地的道理,让他们明白过度的自我表现、自满等都是不利于个人成长的因素。同时,对于成年人,我们自已也需要不断反思自已是否有这样违背道的行为。我们要像学习自然界植物生长那样,顺应规律地发展自已的事业、经营自已的家庭、处理人际关系。
朋友们,咱们在生活中是否也看到过那些“企者”、“自见者”、“自伐者”、“自矜者”呢?他们的结果真的是他们最初想要的吗?我们又该如何避免成为这样的人,去遵循道的智慧呢
总之,《道德经》的第二十四章不仅仅是古人的智慧,更是我们现代生活的一盏明灯,引导我们走向更为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