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进城谋生
赵建国站在熟悉的田野上,低头看着自已满是老茧的双手。那双手曾在泥土里翻耕多年,承载着父辈留下的希望与责任。可是今天,这些手却要改变方向,抬起了行李箱,准备离开这个生养了他二十多年、已逐渐感到陌生的家。他的心情并不像外表那样平静,内心深处的焦虑像一团燃烧的火焰,时不时地撩动他的胸膛。
“建国,去城市吧,给孩子争个机会。” 父亲的声音依旧在耳边回响。那年,赵建国已经是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家里有了孩子,也有了妻子,生活却始终困顿。尽管他在农村上了几年的学,但那仅仅是一些基础知识,实际的技能并不多,除了一身的农活,还能做什么呢?
赵建国的妻子刘翠兰在家里一向贤惠,勤劳朴实,也正是因为这样,赵建国才更加下定决心,要让妻子过上更好的生活,让儿子能接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改变一家人的命运。“孩子不能一辈子在这种地方待着,”赵建国常常和妻子说,“他要能走出这个穷乡僻壤,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赵建国虽然心里早已做了决定,但脚步始终不容易迈出去。直到有一天,父亲看着他皱着眉头沉默不语,开口说道:“建国,去吧,人生总是要迈出第一步的,做父母的也能过得去。你要是能给孩子创造个机会,让他不再像我们一样,踏着泥土走一辈子,那就值得了。”
就这样,赵建国带着妻子和孩子离开了熟悉的乡村,前往那个陌生的城市。车窗外,风景飞速倒退,赵建国的心也随着这快节奏的城市化变化而忐忑不安。
刚到城市时,赵建国找了些建筑工地的工作。每天早出晚归,身体累得像断了线的风筝,几乎没有时间去想家里的事。妻子刘翠兰则在附近的超市做收银员,收入虽然不高,但勉强能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最让赵建国欣慰的是,儿子小赵虽然远离了农村,进入了城市学校,但他的学习成绩依然很优秀,尽管生活的压力很大,但小赵没有让父母失望,始终保持着努力向上的态度。
赵建国看着小赵那张稚嫩而充满希望的脸庞,心中那股不安的情绪稍微得到了一些安慰。尽管生活并不容易,但他始终相信,城市的机会多,总会有改变命运的一天。
然而,生活的转折点出现在赵建国工作了两年后的一天。那天早上,赵建国照常背上工作包去工地,结果却接到了一通让他终生难忘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个陌生男人的声音:“你好,赵先生,我是张老板。你工地上今天有一单订单,临时有点问题,工地上有人受伤了,可能暂时没法继续施工,你这边有空的话,可以来接手一部分工作吗?”
赵建国一愣,随即回答道:“行,我去看看。”他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但凭借着踏实肯干的态度,一直受到上司的赏识。因此,老板安排他做一些重要的工作,虽然不是什么大活,但也让他能有更高的收入。
然而,这次接手的新工作却给赵建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工地上的环境艰苦,尤其是一些高空作业,危险重重。而且工地老板并没有为工人购买充足的安全保障,意外事故频发。这种危险的工作让赵建国感到越来越无法安心。
“你能做个早饭摊不?”一天,老孙找到了赵建国,提议他试试开个早点摊。“我这里已经开了几年了,收入还不错,你也不至于整天都在这工地上挨累。”
“早点摊?”赵建国看着老孙,疑惑地问,“我行吗?我没做过这行。”
老孙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行不行你试试就知道了。城市里早上的早餐市场很大,很多上班族都喜欢来买个早点吃,你只要做好手艺,顾客自然会来找你。你这么大个儿,肯定能做得好。”
赵建国听后默默点头,心里没有太多底气,但看着眼前这个老孙,赵建国相信他的话。于是,他决定改变方向,试着做一些不那么体力的工作,减轻身体的负担。几天后,他便在一个城市路口的空地上支起了一个简单的摊位,准备卖豆浆、油条、包子这些传统的早点。
起初,生意并不景气。摊位人流少,赵建国依靠着自已一手做的好早点,尽管每天在寒风中坚守,却没有太多人光顾。每当清晨五点钟,他就要早早起床,准备好所有的食材和器具,然后迅速开始烹饪。而每一次走过的顾客都只是匆匆一瞥,并不驻足。
赵建国很快发现,竞争非常激烈。不仅是摊位之间的竞争,还有来自市政管理的压力。城管常常会因为摊位摆放不规范而要求搬离,尤其是在繁华的商业区和学校周围。即便如此,赵建国依然没有放弃。坚持做早饭摊的日子里,他不断改进自已的手艺,提高食品卫生水平,并尝试与一些周边的居民建立关系。渐渐地,摊位周围开始出现了几位固定的顾客,偶尔带着早餐走过的上班族也开始停下来购买。
就这样,赵建国艰难地度过了开摊的初期阶段。虽然收入还算不上丰厚,但他已经看到了希望。每天清晨,赵建国都会想起妻子刘翠兰以及儿子小赵,心中默默对自已说:“只要家里能过得更好,辛苦一点也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