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国的出生地位于一座偏远的小镇,那里山清水秀,四季分明,但与繁华的都市生活相距甚远。家乡的天空湛蓝,田野里绿意盎然,空气清新,仿佛一切都与喧嚣和浮躁无关。张建国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日复一日地耕耘着土地,过着简朴而安静的日子。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那份温暖、坚韧和对生活的深深依赖,却让张建国的童年充满了希望和力量。
张建国的父亲张铁柱是村里少数几个被称为“能人”的人之一,年轻时力气大,能一口气搬动一捆麦秸,遇到什么难办的事,总是能想出办法来。母亲李翠凤则是一个温柔、勤劳的女人,每天早早起床,打理家务,养育孩子,待人和善,像一颗默默奉献的星星,总是默默地把一切交给自已。张建国是家中老大,下边还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他从小就知道,家里的日子不富裕,但父母总是尽力让他们感到温暖与幸福。
他小时候,总爱跑到田野间去玩,和伙伴们一起在麦田里打闹,摘野果,捉迷藏,直到夕阳西下才回家。那时,张建国的世界是纯粹的,天真无忧的。每天放学后,他便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在村头的溪水旁玩耍,偶尔也会帮着父母做些家务。每当看到父亲在田地里辛勤劳作,他总是觉得那是一件极为神圣的事情,仿佛全村的希望都寄托在了父亲的肩膀上。
父亲张铁柱虽然性格硬朗,但其实心里却有一番柔软。他曾经跟张建国说过:“孩子,虽然咱家现在穷,但你要记住,穷不等于没有出息。只要你努力,将来你一定会有机会走出去,看到外面更大的世界。”那时候,张建国听了这些话,并没有太多的反应,只是觉得父亲的言辞总是带着一种厚重的力量,仿佛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是无法克服的。
但当张建国真正意识到贫困时,已经是十几岁了。那时候,他刚上初中,由于家庭困难,父母再也没办法供他上学。张建国刚开始感到有些迷茫和失落,他很清楚,自已所在的村庄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大部分的村民一辈子都在田地里劳作,生活的轨迹几乎是注定的。而他的父母也并未期望他能改变这一切,他们更关心的是,他能否在这个贫瘠的土地上找到自已的生活方式。
然而,张建国不甘心。他心中有个声音不断在呼喊:“我不想一辈子都这样过下去。我能做得更多。”他并不确定自已能走多远,但那股向外求生的渴望,深深扎根在了他年轻的心中。
于是,张建国开始更加努力地读书,利用放学后的时间自学。有时候,他甚至能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借着微弱的光线,埋头读书,直到眼皮打架。他知道,如果想要改变命运,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虽然周围的同学们似乎并不那么重视学业,甚至有些人开始辍学,但张建国心中的梦想从未熄灭。
春去秋来,岁月如梭。 当他终于升上了高中时,父母的期望和村里人的眼光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已的决心——他一定要通过读书走出这片土地,去更远的地方看看,去追求一个不被贫穷束缚的未来。
可惜,命运并没有站在他的这边。高中毕业后,张建国的成绩虽然不错,但由于家庭经济的困难,他没能顺利考上大学。父母无力承担他的学费,张建国的梦想就这样戛然而止。
在无数个漫长的夜晚,张建国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心中充满了焦虑与不甘。那些被书本填满的梦想、那些夜以继日的努力,在现实面前显得那么脆弱。他常常问自已,为什么要有梦想?梦想到底能给自已带来什么?家里没有钱,父母也没有办法帮助他,他只得放弃了高等教育的机会,选择了走出家乡,去城市里打工。
离开家乡的那天,张建国并没有想太多。 只是带着几件换洗衣物和一颗不甘心的心,背井离乡,踏上了前往城市的列车。那一天,张铁柱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站在村头,目送着他离开,嘴里嘟囔着:“去吧,孩子,记得,好好做事。”
母亲则默默地拭去眼角的泪水,叮嘱他:“不管多苦多累,别忘了给家里写信,常回家看看。”
列车渐渐驶离了小镇,张建国的心情却并不轻松。虽然他的脚步迈出了家门,但内心却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未来的渴望,又有对家乡的留恋;既有对父母期盼的压力,也有对自已未来道路的迷茫。
张建国并不知道,这一走,便是十多年。家乡的小镇,依然如旧;而他,逐渐成长为一个在城市街头默默奉献的环卫工人。每一天,他都在这座繁华城市的街道上清扫,心中默念着:“如果我能够回到家乡,我一定会告诉父母,我曾经梦想过,我也曾为梦想付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