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卷六之鬼书生

明朝成化年间,商州有个排行老二的百姓,大家都忘了他的姓氏。他以做小买卖为生,每天早出晚归,独自行动,没有伙伴。他胆子很大,对豺狼鬼魅这些东西,全不放在心上。

一天晚上,他回家比往常晚了许多。当时正值深秋,白杨树在风中沙沙作响,道旁的丛冢间,仿佛传来阵阵呼啸声,其实那不过是林中落叶与秋风相互呼应罢了。老二径直前行,丝毫不在意。忽然,他听到一阵朗朗书声,随着风声时高时低,时而急促,时而舒缓,像是断了却又连贯着。他十分惊讶,心想:“我每天早晚都从这儿经过,没见过一砖一瓦的房屋,这读书声是从哪里来的呢?” 于是,他停下脚步,静静地倾听,那声音似乎就在附近。他心里明白,这肯定不是人发出的声音,便大声呵斥道:“青天朗朗,繁星皎洁,是哪个死鬼在这里作怪,惊吓我这个赶路的人!看我不揍你一顿。” 话还没说完,读书声突然停了。

不一会儿,只见一团似烟非雾的东西从坟墓中飘了出来。老二赶忙趴在草丛里偷看,只见一个身影,好像是个书生,戴着高高的帽子,系着宽大的衣带,大致能辨认出来。接着,他听到书生说:“夜深路僻,不该还有行人。刚才听到那声怒喝,似乎是怪我读书扰人,我得用火把照一照。” 书生的口音很像楚地的方言,他突然喊道:“徐家,快拿个火把来!” 很快,就听到一声轻柔的回应,随即有火光从墓中透出,摇曳不定,颜色发青,十分惨淡,无疑是鬼火。

不一会儿,火光靠近了。原来是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手持碗灯,轻盈地走来。那灯看起来又像是人间之物,完全不像从幽深墓穴里吹出的鬼火,老二心里感到十分诧异。书生把情况告诉了女子,说要仔细搜寻一番。这时,女子突然笑着说:“你想见人,这人就来了,怎么还如此惊慌呢?” 书生也笑着说:“你说得对。草丛里的人,和在明处的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于是,他径直走向草丛,作揖请老二出来,说道:“你既然不怕我们,为什么要趴在这儿呢?请别怀疑,快出来相见吧。” 老二果然毫无惧色,站起身来,拱手回礼。他偷偷看了看书生的模样,只见他面容俊美,如美玉雕琢,年纪不过是个少年。女子手持蜡烛,恭敬地在一旁侍奉,她的衣饰淡雅艳丽,容貌绝美,老二从未见过如此佳人。

老二知道他们不是普通的鬼,便道歉说:“我回家太晚,忽然听到您的吟诵,还以为是有人嘲笑我,没想到是您这样的文人雅士在读书消遣长夜。我刚才胡言乱语,冒犯了您,还请千万不要责怪!” 书生又笑着说:“我们是什么人,怎么会害人呢?你似乎想得太多了。不过,我确实有事相求,也算是不枉这一场相遇。” 于是,他请老二一同坐在树下,这才说起自已的来历。

原来,书生本是襄阳人,商州的某位官员是他父亲的朋友。书生因为科举考试失利,心中愤懑不平,打算前往北京通过捐纳谋求功名,所以绕道经过这里,想着能在这里稍作停留,再继续踏上求仕之路。只因他年少出行,衣着光鲜,骑着高头大马,显得十分气派,便被坏人盯上了。到了这片树林时,天色已晚,他正准备快速赶往州城,突然,一群埋伏好的歹徒冲了出来,将他和两个仆人团团围住,三人就这样惨死在路旁,而那位官员却还毫不知情。

歹徒们搜遍了书生的行囊,却大失所望,又担心被官府追捕,便偷偷挖开一座坟墓,把尸体扔了进去,然后瓜分财物,四散而去。书生说到这里,潸然泪下。女子突然皱起眉头,说:“你别再说了,听得我心里难受。” 书生指着女子,对老二说:“她就是这座坟墓的主人,生前也被妒妇害死,先葬在了这里。我与她在阴间相遇,发现她精通风雅,又同病相怜,彼此爱慕。如今我们情投意合,又葬在同一墓穴,只是缺少媒人,实在惭愧。现在遇到你,正好可以为我们牵线搭桥了!” 说完,又起身深深作揖。

老二欣然答应,又询问该如何主持这场婚事。书生回答说:“我有一份婚书,上面写着我和她愿结为夫妻,你只需在上面署上你的名字,表明是你做的媒,然后替我在城隍庙焚烧,这样就可以免去没有媒人的嫌疑了。另外,我腰间藏着两锭白金,麻烦你用这些钱买一口棺材,晚上来这里,打开坟墓,把我的尸骨放入棺材,和她的尸骨一起安葬在这里,我定会世世代代不忘你的恩情。不知你是否愿意帮忙?” 老二一一答应下来,没有丝毫为难的神色。

书生于是拿出银子和婚书,再次拜谢后交给了老二,然后和女子一起吹灭了蜡烛。老二顿时感到一阵眩晕,等他回过神来,四周一片寂静,阴森森的让人害怕,不敢久留,便怀揣着银子急忙回家了。

回到家后,老二查看那银子,只见白花花的,的确是真金。他笑着说:“这傻鬼把这些给我,是指望我给他买好棺材,让他们能相伴长眠吗?挖开坟墓这种事,谁都知道是死人的事。我既不想领这个功劳,也不想担这个过错,有了这些钱做生意就够了,其他的我才不管呢。” 于是,他私吞了银子,没有去买棺材,还藏起了婚书,没有去城隍庙焚烧。其实,从他接受银子的那一刻起,贪念就已经在心中滋生了。

十天后,银子快要花光了,老二又出门去做买卖。途中,他被州里的差役抓走,他一脸茫然,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到了公堂,只见一群赌徒都在,原来老二曾用那鬼给的银子偿还赌债,没想到银子后来变成了纸,所以他们就以妖妄的罪名把老二告了。老二一开始不肯承认,可证据确凿,他无法抵赖,只好说出银子的来历。

官员听后,觉得他的话荒诞不经,十分愤怒,要鞭打他。突然,其中一个告状的人,瞪大眼睛,直直地看着前方,大声喊道:“害死襄阳某某的,就是这些歹徒,大人可以对老二从轻发落。” 官员听了,十分震惊,原来这个人就是书生所说的他父亲的朋友。这位官员一开始知道书生要来,心里很高兴,每天都派人到郊外迎接,后来却没了消息,正感到疑惑,此时听到书生已死,所以大惊失色。他急忙询问情况,那人回答说:“详情都在牒文里,老二确实拿着。我是城隍司的急差,不能详细叙述,请让我退下吧。” 说完,那人便倒在地上。

官员看到这群告状的人都吓得脸色苍白,便假装笑着说:“哪有什么鬼?这都是老二用妖术捣的鬼!” 他命令把老二单独关在一个房间里,用狗血镇压,说明天要严加审讯,实际上是暗中派人去取牒文。众人听了,果然安心了。官员又对他们说:“事情还没弄清楚,你们也不能回去,就先在这里等着偿还你们的钱吧。” 同样把他们分散关押在房间旁边,暗中派健壮的士兵看守。

半夜时分,老二终于交出了牒文。官员一看,这不是婚书,而是一份血状,上面详细陈述了书生被劫杀的惨状,官员看后勃然大怒。他急忙升堂,命令差役去捉拿各个罪犯,很多人还在睡梦中就被抓走了。罪犯们被押到公堂,经过严刑拷打,全都招供了,无一漏网。

案件审理完毕,官员亲自前往挖出书生的尸体,只见他面色如生,还没有腐烂。根据老二的讲述,官员准备了丰厚的丧葬用品,把书生的尸骨和女子的灵柩合葬在一个土丘里。事情办完后,才判老二回家。临行前,官员笑着对他说:“以后好好做媒,可别再耽误别人的好事了。” 公堂上下的人都笑了起来,老二这才回家。

从那以后,老二虽然胆子还是和以前一样大,但在义与利的问题上,也渐渐有了更清晰的分辨。

外史氏说:起初看到书生不急于复仇,却急于求娶,心里难免有些鄙视他。等到他借助假银子,揭露了真正的盗贼,谈笑间报了仇,而自已是否能有佳偶却不再执着,这才感叹他求娶的举动,不过是假途灭虢的计策罢了!他的智谋难道会在苟息之下吗?而老二因为贪婪差点坏了大事,但最终还是成了这段姻缘的媒人,真可谓是庸人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