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罐子商人,开局秦始皇开出长生药127配方,位于酸枣盟军阵营。十八面旗帜在风中飘扬,各路诸侯从大汉十三州陆续赶来,各自率领兵马聚集在此,共讨逆贼董卓。“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来自各地的十八路诸侯已经齐聚于此,为讨伐董卓做好准备。曹操设宴款待众人,并商议军事策略,经过一番推举后,推举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袁绍出身四世三公之家,门第显赫,众望所归,无人质疑其地位。酒过数巡,诸侯依据爵位和年资分列两行就座。此时,一个细眼长须、略显黝黑的男子站起说道:“既立盟主,各位务必听从号令,共扶汉室,莫要计较自身实力。”袁绍也表决心:“绍虽才疏学浅,承蒙诸君厚爱担任盟主,必赏罚分明,望诸位遵守军规。”诸侯齐声应诺,“谨遵盟主命令。”军队自需严守军纪,不然群雄混战只会内耗不断,甚至引发内讧。随后袁绍宣布任命弟弟袁术督管后勤,保障粮草供应,“吾弟袁术,总领粮草。”看着众人俯首听命,沉浸在荣耀中的袁绍满意点头:督管粮草这一要职交予自家兄弟最合适不过了,既能稳固权势又能私吞一部分物资充实已方势力。赵兴则目光始终关注着那个细眼长须的男子,感觉此人不简单,日后恐成劲敌。虽无爵位,暂时只能站在公孙瓒身后旁听,内心却已在向仙师询问:承秦之人·赵兴:仙师,请问那位细眼长髯之男是何许人?为何让我感到不安?仙师·李霄寒:他是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将来会成为魏国政权的奠基者,被誉为治世能臣、乱世奸雄,是你复辟大秦道路上的一大障碍。秦始皇·嬴政:此人貌不惊人,谁能想到日后会有如此成就!仙师·李霄寒:古人言相由心生,看这袁绍,表象堂堂正派,为人优柔寡断。即便有绝佳的起手局,最后也只能错失良机。嬴政点头表示认同:“确实,关键在于个人才能。容貌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没错,尽管此时曹操处境不佳,但因其 ** 董卓之举已名动天下。他联合诸侯讨伐董卓,名声达到顶峰。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书法家的代表,东汉末年,他在名义上打着汉献帝的旗号征讨四方,统一北方地区,并采取诸多举措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到了晚年,他被封为魏王,死后追赠皇帝,谥号武,庙号太祖。他的儿子曹丕称帝时追认为魏武帝。出身宦官世家,却一步步晋升至魏王之位,只要他愿,随时可登上帝位!然而,曹操选择另辟蹊径。年轻时的他怀着炽热的爱国情怀,一心想要成为征西将军,为大汉帝国奉献全部热血。“曹孟德……”赵兴内心暗自思索着。由于仙师的指点,赵兴直接将他视为头号对手。仿佛感应到赵兴的目光,曹操转身望去,立刻发现了站在一旁的赵兴,开口问道:“公孙将军,这身后的人是谁?”公孙瓒起身介绍道:“这位是瓒在路上结识的义士,他倾家荡产,招集了三千铁骑来讨伐董卓。”现场一时静寂无声。众人怀疑自已的耳朵:仅仅一位民间义士,竟能聚集三千铁骑?即使是名门四代的袁绍也会对这份力量感到垂涎!毕竟,这是骑兵而非步兵。一名骑兵的费用能比得上五名步兵,而三千骑兵的实力相当于一万五千步兵,这对于任何一支义军而言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力量配置。曹操不由咽了一口唾沫,眼眸里流露出一抹钦佩之情,但他很快调整好了情绪。他当初手无寸铁地逃离洛阳,一路得到县令陈宫的支持,又有夏侯惇、夏侯渊等将领相继追随,并获得了卫家的资金援助。即便如此,短短时间里他也只召集到了四千步卒。面对这样强大的三千骑兵,只需一次冲击,自已这边很可能就会陷入困境,两股力量根本不在一个量级。当然,若得知这是装备精良的重装骑兵,估计在场所有人更会震惊到失去理智吧。“在下赵兴,见过诸位。”赵兴双手抱拳,泰然自若地从公孙瓒身后走出。他是秦朝皇族后裔,在他眼里眼前的众位诸侯只不过是大汉帝国的臣子,不必对其太过敬重。袁绍首先回过神来:“哈!年纪轻轻便有如此胆识,不惜倾尽家财参与反董斗争,实乃真正的勇士!”他立即下令设席。没有官职只是一个普通义士,而且还能掌控三千骑兵的赵兴成为了各大势力眼中的抢手人物。如果拉拢成功,就能白白得到这批军队,这是一笔极其划算的交易。但是十八路诸侯并不清楚的是,赵兴的志向是复兴秦帝国,他们的笼络注定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兴多谢盟主。”袁绍意图显然不难捉摸:拉拢这个新崛起的力量。而赵兴早已心知肚明,不过仍按计划坐了下来。李霄寒(赵兴的老师)在脑海中发出消息提醒道:"你现在可是炙手可热呀。”赵兴回复:“确实是个难得机会。”嬴政的声音又出现了:“区区三千铁骑,也值得这么大张旗鼓?”这句话带着些许轻蔑,仿佛在说这数量微不足道。赵兴心中暗暗叹服:是啊,与整个庞大如大秦帝国比起来,三千铁骑确实微乎其微。但这些诸侯未必明白其中的道理。这句不经意的话语使赵兴顿时觉得自已的策略显得太“凡尔赛”了,连带刚才构思的战略也显得不再重要。本来精心布置的局面,就这样被轻松一句话击破,令他一时间难以平静。祖爷爷麾下的七万铁骑个个经过南征北战,都是百战老兵,实力强大,而且还不包括六国投降的铁骑在内。更何况,在大秦战胜匈奴后,会获得一个源源不断的马匹供应地,届时轻轻松松就能组织起三十万铁骑。因此,仅仅三千铁骑根本不足挂齿。赵兴心想:“什么时候自已能有祖爷爷一半的实力就好了。”他的目标是击败董卓,救回天子。为此必须攻破汜水关,其余各部做好接应。谁敢担任先锋?长沙太守孙坚站出来抱拳道:“坚愿当先锋!”袁绍点头赞许:“文台英武非凡,此任务非君莫属。”孙坚字文台,出身吴郡富春,为东汉末年的将领、军阀之一,据传是春秋时名将孙武的后代。他容貌出众、性情豁达且爱好豪气行事。曾参与 ** 黄巾 ** 和讨伐董卓的战斗。最终不幸在与刘表作战时阵亡,被封“破虏将军”。赵兴暗忖:“孙坚出战,想必此役必成。”虽然在十八路诸侯中孙坚兵马不算最多,但其勇武却堪称佼佼者,远非陶谦或孔融等人能比拟。随后孙坚退出会场去准备出击。此时李霄寒提醒赵兴,说孙坚这次将会惨败,若劝解也许可以结个善缘。原来,负责后勤粮草的袁术因为担心孙坚太快攻破汜水关,居然切断了供给,导致了一场悲剧性溃败。三人对这种行为深感不满。袁术的行为几乎比真正的内鬼还要恶劣,在秦国这种行径早被视作重罪。袁绍设宴犒劳群臣以备士气。尽管他认为只要江东猛虎坐阵先锋胜利指日可待,而自已只需要坐在后面收割声望,并削弱联盟诸侯的力量,还可以顺便截取一点粮草——这听起来的确令他颇为自得。但对于这场宴会赵兴并无多大兴趣。赵兴借口身体不适,暂且离开会场,以免被各路诸侯纠缠,陷入复杂的拉拢局面。他带上十名身着玄甲的重骑兵和太史慈作为护卫,直接前往孙坚的大营。此时,孙坚刚刚整编好部队,正准备出发攻打汜水关,争取这场战争的首胜。麾下的四位将领个个武艺高强:一是右北平土垠人程普,字德谋,手持铁脊蛇矛;二是零陵人黄盖,字公覆,使铁鞭;三是辽西令支人韩当,字义公,挥动大刀;四是吴郡富春人祖茂,使双刀。孙坚披着烂银铠甲,头顶赤帻,横跨古锭刀,骑在花鬃马上,气势不凡,无愧“江东猛虎”之称。身旁的少年虽年少,但气宇轩昂,有“小霸王”的风采。“孙将军慢行!”“赵义士何事?”孙坚停下马。孙坚对赵兴印象深刻,因其虽然身份为普通义士,却拥有三千精锐铁骑,对于需要组建骑兵的南方而言,这简直是宝贵的财富。这次前来,孙坚和孙策都留意到赵兴带的玄甲重骑。这些身穿重甲的战士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军容整齐和实力雄厚,并且赵兴身边的太史慈亦是不凡之辈。孙策内心暗赞,不禁心生向往之情——若有此人相助,定为美事一桩。赵兴上前:“将军,请听我言。”孙坚见赵兴赶来,略作思索:“讲来听听。”赵兴决心与此人结下善缘,毕竟他们二人同处于乱世之中,日后有机会还能 ** 大事。而孙坚也确实为人豪爽,年轻时便以胆识过人著称。他曾十七岁时随父出海遇盗贼抢劫,不顾父亲反对,手提佩刀,临危而不惧,指挥手下佯攻惊退了劫匪,并成功擒获一人,因此名声大振。其后,面对许昌叛乱,他又率千余人协助 ** 平息了 ** 。因功受封,历任多地官员,并深得吏民爱戴。孙坚道:“有何见教?”赵兴说:“将军需小心此役有人意图陷害你,尤其是粮食问题更应重视。”“粮食?负责军粮的是袁术,在讨伐董卓如此紧要时刻,应该不会冒险用什么手段吧?”孙坚皱眉道。“将军,人的心思难测。”赵兴意味深长地回答,“如果你相信我,请多备一些物资防患未然。”思考再三,孙坚点头表示理解:“那我就准备几天的干粮。” 他觉得,重要的事物如粮食只有牢牢掌握自已手中最为可靠。原先他并未多加思虑,但在赵兴一番提示下,内心暗自提高警惕,不然真被袁术暗中算计,恐怕自已的军队会四分五裂。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损兵折将才是最好的结局,甚至自已的生命都会受到威胁。虽然他被称为“江东猛虎”,但面对西凉军,也并不抱有必胜的把握。西凉地区民风彪悍,又地处老秦人的地盘,确实盛产勇士。“多谢你的提醒,待此次战役结束后,我定请你喝酒。”孙坚对赵兴说道。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