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3章 休养生息!

此时若匆忙应战,必然会有更多损失。”

两国交锋本就有变数,一切不可能尽如人意。将军深知此理,于是下令收兵回营。士兵们虽心有不甘,却也只能服从命令。回到营帐之中,将军立刻召集谋士商议对策。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谋士缓缓说道:“敌军如今士气正盛,正面强攻确实不妥。我们不妨先派出小队人马佯装偷袭,引得对方加强防备,消耗其精力,同时另派一支队伍悄悄绕后,截断他们的粮草供应。”

将军听后,抚须沉思片刻,觉得此计甚妙。当下便安排得力将领依计行事。

几日后,佯攻部队按计划出动,敌军果然中计,严阵以待。而绕后的队伍则顺利到达指定地点,将敌军粮草付之一炬。

敌军得知粮草被烧,顿时大乱。此时,将军亲率大军压境,原本占优的敌军由于慌乱和缺粮,战斗力锐减。将军率领将士们乘胜追击,最终大败敌军,成功扭转战局,让已方在这场两国交锋之中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将军凯旋而归,百姓夹道欢迎。皇帝亲自出城迎接,对将军大肆褒奖,并赏赐无数金银财宝和大片封地。将军谢恩之后,并未沉浸于荣华富贵之中。他深知战争带来的创伤还需抚平,许多士兵战死沙场,留下孤儿寡母无人照料。于是,将军拿出部分赏赐,建立起抚恤基金,专门用来资助阵亡士兵的家属。同时,他还向皇帝进言,希望能够减轻赋税,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皇帝听取了将军的建议,全国上下一片欢腾。而将军并没有因此懈怠军事训练,他深知和平只是暂时的,唯有国家强大才不惧外敌入侵。他每日亲自操练士兵,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战士。几年间,边境安宁,国内繁荣昌盛,将军之名传颂千古,成为人们心中真正的英雄,他的事迹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投身军旅保卫家国。

“再拖延下去,郁郅县就会失守!”

杨再兴甩动黑袍,大步走进来,激愤地说,“岂能让敌寇在我们领土肆虐而不闻不问!”

被誉为大秦军神的王翦虽表面平静,浑身散发的冷峻寒意让众人心生敬畏,似有无形震慑力。

看起来匈奴是遗忘了他的威名;随着年岁渐长,他的身体日益老迈,无法长途征战,只能在咸阳养老,再也无力上阵杀敌。

皇帝正值巅峰,自已却日渐苍老,除非得到仙人的长生药,否则时日无多。

“这怎么能容忍!”

王贲上前一步,慷慨激昂地说,“末将愿前往北地郡痛击匈奴。”

王贲继承了父亲王翦的战略才华和军事威望,屡立战功: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他击溃楚军,夺取十余城;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攻破大梁;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征服辽东、燕国,并平定了赵国残余势力;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国。

因此,王贲以赫赫军功被封为通武侯,在军中的威望极盛,成为大秦柱石。

父子二人东征西讨,横扫六合,建立了统一国家的基础,战功卓著。

但他们懂得进退有度,最终荣归故里。

内史腾深沉地表态:“两位将军无需多言,击退匈奴乃天下共赴之责任,我亦愿为此竭力守护边疆民生。”

作为 ** 韩军的指挥官,他的能力或逊于王翦与王贲父子,但在统领大军方面也颇为熟练,可以担当重任。

秦始皇嬴政的语气坚定而威严:“此刻我决不会选择忍耐。”

从他的身上隐隐透出一股厚重的压力。

“李斯,骑兵三宝制成了多少套?”

“陛下,已经打造了三万套,还需再制两万套才能完成全部任务。”

李斯敲了敲面前的木桌,仿佛在思量着什么。

嬴政皱起眉头,但很快又舒展开来,显然这个数量让他感到满意:“非常好!既然匈奴主动挑衅,我们绝不能退缩!”

他随即转向一名将领说道,“郁郅县的局势相当危急。”

杨再兴应声答道:“末将遵命!即刻率领三千背嵬军赶赴增援!”

“这是你担任先锋的机会,好男儿就该如此,奋勇杀敌,将敌人赶尽杀绝!”

“是!”

杨再兴抱拳激动地答应道。

背嵬军作为精锐部队和优秀的骑兵,非常适合长途奔袭的任务。

嬴政接着对内史腾下令:“你带十万秦军从燕地出发,突袭匈奴的后方部落,不让他们留下一个活口。”

“遵旨!”

内史腾的回答中充满了必死的决心。

此时的匈奴大军正聚集在上党郡和北地郡周边地区,为此次行动提供了绝佳的战机。

“王贲接令!”

嬴政继续发布指令,“由你带领剩下的四十万秦军正面迎击匈奴大军。

这三万套的马镫、马鞍和马蹄铁交给你。

蒙恬将率领十五万驻扎在上党郡的军队断截匈奴的大后路,让其有去无回。

至于其余两万套装备,则等工匠半个月后交付,并连同粮草一起送至前线。”

年轻时代的嬴政做事果断,在寥寥数语间便明确了此次国战的大战略框架。

至于具体的战术安排,自然要交给各级将军临场应变。

“臣领命。”

王贲恭敬地回应,随后请求道,“为了确保此战胜利,请允许挑选一位副将与之协同作战。”

“何人?”

“李信!”

“他?”

嬴政稍作沉思。

他记得李信曾是个英姿勃发的年轻人,在秦国少壮派中颇为出众。

十九年前,正是他配合王翦成功攻克韩国和赵国,并在讨伐燕国时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在讨伐楚国的过程中遭遇失败后,这位昔日的勇猛战将从此一蹶不振。

虽未见怪罪之意,也考虑重用,只惜李信心结难解,长期借酒消愁无法恢复往日英风。

即便这样,嬴政依然认为李信是一个有价值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