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霄寒随意看了一眼文本内容,迅速记在了心里。书中详细记载的不仅是基础的冶铁术,还有北宋科学家沈括所描述的两种锻钢方法——团钢法和百炼钢法!团钢法(也称灌钢法)是中国古代一种低温炼钢技术,它是将生铁与柔铁混合后通过“泥封炼制”和锻打融合的方法制成。这一工艺在古代非常广泛,如北朝工匠綦毋怀文制作出能穿透三十层铠甲的“宿铁刀”,就是用这种方法锻制的。百炼钢法则通过多次烧制和锻造使铁中含有适当的碳量,并使晶粒细化,清除杂质,从而获得优质钢。沈括曾以“淘面”的过程形象比喻这一技法,将纯净的钢比作面中的“筋”,经过上百次的反复锻造后方得纯钢。若能掌握这些技术——冶铁术、团钢法和百炼钢法,将会对今日的大秦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虽然只是白光闪烁的东西,但它正好能帮助你解决燃眉之急啊。”嬴政听到这话后眉毛一挑,好奇地问:“上面记录的是什么呢?为什么你能这么说?”“这就是先进的冶铁方法,掌握它就能淘汰现有的青铜兵器,并且全部更新为铁器。如此一来,全军的战斗力会显著增强。将来征伐西方帝国也将会更加容易。” 李霄寒解释道。试想一下,若西方三国还处于青铜时代,而我们大秦已然进入铁器纪元,交战中我们仅一回合便能斩断敌人的武器,对方甚至无法穿透我们战士的防御,胜之轻而易举。这种变革如同一场革新,除非再出现超越冶铁的新技术,否则在这个时代无人能敌。“明白了,看来要加大对于工匠的支持力度才行。”嬴政点头回应,因为很多新技术如曲辕犁、精盐提纯等都要靠工匠去实践。接着,李霄寒提议改善工匠待遇,认为他们是国之栋梁,能够不断产出必需品并研发新技术,“这段时间你也该意识到他们的价值吧,只要激发其潜力,他们甚至能创造出像造纸术、曲辕犁这样的新发明。”最后,李霄寒强调培养一批具有科研精神和技术水平的工匠,将是推动大秦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但同时他亦明白受限于当下时代,工匠们发挥的空间有限。李霄寒对王李好下达的指令是要把束缚他们的重负全都移除!“没错,仙人说得极是。”嬴政略加思考后,明白了其中的关键,“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看到嬴政愿意接受这种观念,李霄寒松了口气。这位千古一帝不仅有统一六国的能力,更有容纳新思想的胸怀,能够接受在那个时代看似“离经叛道”的概念。最关键的是,嬴政这段时间已经深刻体会到工匠的重要性。否则他断不会如此轻易同意这些改变。“首先,提高工匠的地位,依据技术水平进行等级划分。可以分为十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最高等级‘甲’每月享有更高的俸禄,而最低等级‘癸’则只能享受最低保障。”“提升等级的方法也很简单:除了通过技术升级由顶级工匠评定外,还允许通过创新发明来特别晋升。”“此外,我还建议设立专利制度,以保护工匠的创新利益。”李霄寒继续说道。听到这儿,嬴政点了点头:“所谓专利,便是由国家保护一定时间的独家使用权吧?”“正是这样。拥有专利意味着只有经过发明者的授权,他人方可使用,否则需要缴纳费用。”李霄寒解释道。这不仅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更能激励工匠的积极性。“这项措施不仅能让个人受益无穷,更可能使其名垂青史,为后代造福无尽。”嬴政捋了捋胡子:“的确可行。荣誉和经济收益并举,必定能激发他们努力创造。”为了让工匠得到应有的重视,除了提供丰厚报酬和专利保护之外,“给予一定的爵位和官职也至关重要。” 李霄寒最后强调道。“关于爵位可以讨论,但官职……或许仅作为象征性的荣誉会更为妥当,毕竟工匠并不擅长政务管理。”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大秦帝国将不断激发工匠的创造力,让其科技进步不再停滞不前,而是朝着更高远的目标发展。“嗯,虚职没什么问题。”如果涉及到实际职务的话,嬴政还需要慎重考虑。不过,只是一个名义上的职位,多领取一份俸禄,并无任何影响,因此他完全可以立即应承下来,甚至无需与众大臣商议。嬴政沉思片刻后,对着身边侍从吩咐道:“传朕旨意,即刻按照仙人所说,着手制定关于工匠的各项新规。”侍从领命而去。
李霄寒又道:“陛下,臣还有一想法。可在都城建立一座工匠学院,召集各地有天赋的年轻工匠前来学习深造。在学院里,既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传授技艺,也有专门研究学问的先生讲授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以便工匠们更好地理解技术原理,实现更多创新。”
嬴政眼睛一亮:“此乃良策。朕会安排专人负责此事,务必尽快建成这工匠学院。”
不久之后,消息传遍大秦。工匠们听闻这些举措,个个热血沸腾,充满干劲。许多年轻人踊跃报名参加即将筹建的工匠学院。
随着时间推移,大秦的冶铁业蓬勃发展,兵器逐渐替换成精良的铁器。军队装备焕然一新,战斗力大增。在对外征战中,大秦果然势如破竹。而工匠们在新制度下不断推陈出新,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大秦走向了更为繁荣昌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