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觉得天下已经太平,四海之内一片安宁祥和,便把文武大臣们召集起来,商议着要裁撤州郡的军事防备。大臣山涛赶忙进谏说:“州郡保留军队来防范边境的祸患,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做法,怎么能轻易废除呢?还望陛下效仿古代的制度,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大治,谨慎遵循先人的谋略,以谋求长久的发展。”然而,晋武帝根本听不进去,坚持自已做了决定。
第二天,晋武帝就颁布了诏书,发往各个州郡,命令州郡全部取消军事政务。诏书是这样写的:“以前在汉朝末年,天下四分五裂,刺史在内要亲自处理民政事务,在外要统领兵马。如今天下已经统一,应当收藏兵器,停止战争,刺史们各自履行新的职责,都要遵循汉朝时的旧例。各州郡的军队全部裁撤,大郡设置官吏一百人,小郡设置五十人,以此为标准。”
当时,交州牧陶璜看到了这道诏书,认为不能这么做,于是也向晋武帝上书说:“交州地域广阔,东西长达数千里,不归顺朝廷的有六万多户,而愿意服官役的才五千多家。交州和宁州就像唇齿相依的关系,只有依靠军队才能镇守。况且宁州的各个少数民族,占据着上游的位置,水陆交通日益便利。州郡的军队不应该减少,一旦减少就会显得兵力单薄空虚。州郡的军队,应该保留用来守卫边境城池,不能轻易削减。”
山涛也极力陈说不应该裁撤州郡的军事防备,可晋武帝坚决不采纳他们的意见。到了永宁年间,盗贼像蜂群一样纷纷涌现,各州郡因为没有军事防备,根本无法擒获和控制盗贼,天下陷入了大乱。
当初,鲜卑族的莫护跋开始从塞外迁徙,进入辽西棘城的北面居住,他的部落被称为慕容部。到了他的孙子涉归这一代,又迁徙到了辽东的北面,并且归附了中原王朝。涉归多次跟随朝廷出征讨伐,立下战功,被封为大单于。可就在这个时候,慕容部开始反叛,他们率领五万大军进犯昌黎,这便是少数民族祸乱的开端。就像山涛和陶璜之前所说的那样,各州郡纷纷像雪片一样向朝廷上表,入朝向晋武帝奏报这些情况。晋武帝大吃一惊,急忙和群臣们商量对策。随后又颁布诏书到各州郡,命令刺史们既要管理民政,又要兼管军事,这样一来,州郡的政务变得更加繁重了。天下依旧不得安宁,后来各个少数民族因为心中怨恨,杀害了长史,逐渐成为了百姓的祸害。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都御史郭钦等人向晋武帝上疏说:“那些强大的戎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的祸患。在曹魏初期,人口稀少,西北的各个郡都被戎狄占据,甚至连京兆、魏郡、宏农这些地方,也常常有他们的身影。如今他们虽然表面上服从朝廷,但如果百年之后,发生战乱,胡人的骑兵从平阳、上党出发,不到三天就能到达孟津。到那时,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就都会被戎狄占据了。希望陛下凭借平定吴国的威势,以及谋臣猛将的谋略,逐渐把内郡的杂胡迁徙到边境地区,加强对四方少数民族出入的防范,明确古代先王对于边疆地区的治理制度,这才是千秋万代的长远计策啊。”
晋武帝看完郭钦等人的上疏,还是没有听从。他说:“秦始皇的时候,修筑了万里长城来防备胡虏,谁能想到祸患竟然是从内部产生的,而不是来自匈奴。如今天下已经统一,还有谁敢背叛朝廷呢?”接着,他又对群臣说:“我听说治理天下有个关键,那就是在于得到贤能的人才。你们怎么不举荐贤良、方正、有才能的人来为朝廷效力,反而总是进献这些不切实际的言论呢?”说完,他就命令有关部门发出诏书到各州郡,要求举荐贤良、方正、有才学的人到朝廷参加选拔,为朝廷所用。
诏书颁布出去之后,大臣何曾向晋武帝进言说:“我听说广陵的华谭有着特殊的节操,他勤奋好学,聪明机智。陛下如果能够任用他,国家的政务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治理。”晋武帝说:“既然有这样的贤才,那就马上把他宣召到京城,我要亲自对他进行策问。”于是,晋武帝派遣使者前往广陵,下诏让华谭来到宫殿的金阶之下。
华谭拜见晋武帝,行完大礼之后,晋武帝亲自对他进行策问。晋武帝说:“如今天下已经统一,万里之内风俗相同。然而北方还有尚未臣服的敌人,西方有丑恶的氐族,所以谋士们不能高枕无忧,边疆的百姓也无法安宁。要怎样才能彻底消除这些祸患,使天下完全太平呢?”华谭回答说:“我听说圣人治理天下,遵循天道来传播教化,顺应民风来弘扬仁爱,兼具天、地、人三才来治理万物,宣扬四德来招揽贤才。所以他们辛勤操劳,谦逊待人,每天忙到太阳偏西,一心致力于选拔贤能的人才。只有这样,正义才能像巨龙腾飞一样得到彰显,帝王的治国之道才能发扬光大。”晋武帝对他的回答很是赞赏。接着,晋武帝又策问他说:“舜任用了八元、八恺这十六位贤才成就了大业,周文王、周武王依靠众多贤才使周朝兴盛。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得到人才,可贤才实在是很难得啊。”华谭又回答说:“如今各州郡都在举荐秀才和孝廉,中央官府也在选拔贤良之士,这就好比南海不缺少明月宝珠,大宛不缺少千里马一样,贤才其实并不匮乏。”晋武帝听了很高兴,任命华谭为郎中,然后就宣布退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