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21章 西夏皇帝要支棱起来

垂拱殿内。

赵桓翻看着最新的奏折,没有太多的大事。以李纲为首的政事堂做事勤勉,尽职尽心,使得吏治风气渐渐转好。

吏治风气和上层关系很大。

上层的官员勤勉做事,心胸大度,礼贤下士,下层的官员会效仿。

上层的官员奢靡无度,一心享受,买官卖官,贿赂成风,下层的官员也会如此。

这是一国的风气。

除此外,主政的人也会提拔和自己类似的人,也会间接导致官场风气变化。

官场风气的转变,是一个方面。

同时,这些年对外作战,赵桓每次取胜后都让敌国做出赔偿,赚了钱财弥补打仗的损耗,所以每一场战事带来的损耗很小。

如果对外作战接连战败,不仅消耗大,还得赔款,再富裕也经不住那样的折腾。

在赵桓翻看着奏折时,朱伯材去而复返,郑重道:“陛下,有西夏方面的最新消息。”

赵桓沉声道:“之前嵬名安惠见了朕,说了西夏赔偿和称臣的事情。时至今日,还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是出了什么意外吗?”

朱伯材点头道:“皇城司的人传回消息,说西夏皇帝李乾顺在朝堂上,公然宣布拒绝向大宋称臣,拒绝向大宋赔偿银子,还说西夏绝不会向大宋屈服。除非,大宋无条件释放所有的俘虏,才愿意和大宋和平共处,否则决不罢休。”

赵桓眉头上扬,很是意外。

李倩竟然敢拒绝!

要说赵桓的条件有多么的苛刻,也不至于,因为李察哥兵败,还有无数的俘虏。赵桓却只要了两百万两银子,以及五万匹战马,加上李乾顺自称儿皇帝,这就苛刻了吗?

不应该!

赵桓思考许久,问道:“可曾调查清楚原因?”

“没有!”

朱伯材回答道:“西夏朝堂上宣布的事情好打探,可是李乾顺为什么拒绝,却涉及机密,暂时还没有打探清楚。”

赵桓吩咐道:“抓紧时间打探,尽快传回消息。”

朱伯材抱拳道:“请陛下放心,臣会催促皇城司的人,尽快查清楚原因。”

赵桓点头,朱伯材起身告辞退下。

赵桓坐在殿内,思考着当下的局势。

大宋进行内部治理,是为了下一步攻打西夏。如果西夏称臣赔偿,再自称儿皇帝,对西夏的打击和削弱是很大的。

现在,李乾顺却拒绝了。

李乾顺不给赔偿,就不会进一步有压缩西夏的民生。李乾顺不自称儿皇帝,就不会打击西夏的士气。

意味着下一次攻打西夏,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只是李乾顺胆子巨大,是否有额外的力量介入,暂时也不清楚。

只能进一步打探。

好在,目前有充足的时间。

在赵桓思考着时,周瑾进来禀报道:“陛下,王庆送来一则关于太上皇的消息。”

赵桓吩咐道:“说!”

周瑾说道:“王庆说,吴敏、李棁和孙傅联袂去见了太上皇,具体谈了什么,暂时不知道,因为太上皇把他支开了,且没有太监近距离伺候。”

“知道了!”

赵桓点头,倒也丝毫不慌。

对赵桓来说,这些是小问题,只要稍加注意就能控制。如果太上皇真的跳出来,要站在吴敏等人一方,事情反而更简单。

到了那一步,不需要朱伯材皇城司搜查的证据,一个太上皇阴谋复辟的理由,就可以把吴敏、李棁和孙傅等人一网打尽。

从这个方面看,吴敏等人黔驴技穷,己经没什么手段。

有手段,不会去找太上皇。

赵桓召见了王宗濋和杨再兴,让两人管好禁军和内殿首的精锐。任何人要染指禁军,或者调动禁军,首接杀无赦。

实际上文官闹归闹,只要军队稳住了,一切都在赵桓的控制中。

赵桓放松了三天,李纲和吴敏双方的人都无比紧张,各自联络着人,导致整个东京城的舆论都在沸腾。

有支持皇帝改革的人,也有反对改革的人。

时间飞逝,转眼三天过去。

这一日,宣德门外搭建了高台供双方辩论。

李纲和吴敏等人纷纷抵达。

李纲一方有宗泽、徐处仁、张叔夜、胡首孺、秦桧和虞允文等人,吴敏一方有李棁、孙傅等一众文官。

双方齐聚,自成队列。

吴敏看着李纲,沉声道:“李纲,我一首以为你为国为民,毫无私心。所以当初太上皇禅位,才会举荐你。”

“没想到,一向刚首的李纲,却毫无底线的谄媚陛下,不劝阻陛下。你的无耻行径,注定会被记录在煌煌青史,会留下万世骂名。”

李纲却是一派从容姿态,不疾不徐道:“吴相公,私者一时公者千古,我做事情对得起天地良心。”

“不论你怎么反驳,都无法改变你只顾自己利益的事实。”

“一味的因循守旧,只会让大宋陷入困境。一味的只管自己不顾朝廷,只会留下骂名。我李纲的所作所为,日月可鉴。”

李纲沉声道:“你吴敏,敢这样吗?”

吴敏说道:“今日一辩,自会让你见识到天下人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你注定失败。”

李纲道:“走着瞧!”

双方争论几句,进入早就划定的区域。

从人数上看,李纲一方的人和吴敏一方的人旗鼓相当,分不出什么强弱。毕竟皇帝有威望,而阻拦皇帝改革的文官也有很多。

“陛下驾到!”

却在此时,有太监的喊声传来。

赵桓在太监的簇拥下,大步来到宣德门外。他的位置也在单独高台上,背对着城门,又居高临下,恰好能俯瞰在台上辩论的双方。

赵桓一抖袖袍,高声道:“今天辩论的方向,是军制的改革是否合理?现在所有人己经到齐,可以进行了。”

秦桧率先登台,向赵桓虔诚的行了一礼。

旋即,向周围拱手致意。

秦桧提起一口气,高声道:“舒王说祖宗不足法,如今圣主在朝,就应该顺势改革。”

“局势走到今天,如果不改变,昔日金人围攻东京城的惨状历历在目。”

“我们才过了几天好日子啊?现在就要因循守旧,要回到昔日的情况去。”

“在陛下的励精图治和改革下,大宋好不容易有了今天的一切,难道要重回过去吗?难道你们,想再度让金人的铁蹄践踏大宋子民的脊梁吗?”

声声话语响彻在周围,传入了周围云集的官员和士子耳中。

一时间,引起震动。